打开APP

高原鼠兔肠道菌群组成和功能对苦马豆素化合物的响应研究获进展

  1. 微生物

来源: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2021-12-29 08:12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是青藏高原特有的植食性小哺乳动物,在过度放牧地区,高原鼠兔种群呈现出爆发性增长模式,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以棘豆属(Oxytropis)植物为代表的毒杂草是退化草地优势物种,该类植物含有大量的次生代谢物苦马豆素(SW,swainsonine),可导致牲畜中毒,但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是青藏高原特有的植食性小哺乳动物,在过度放牧地区,高原鼠兔种群呈现出爆发性增长模式,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以棘豆属(Oxytropis)植物为代表的毒杂草是退化草地优势物种,该类植物含有大量的次生代谢物苦马豆素(SW,swainsonine),可导致牲畜中毒,但高原鼠兔却喜食此类植物。SW对高原鼠兔肠道菌群有何影响,是否可调节宿主肠道菌群,与高原鼠兔种群爆发存在何种关系,目前尚不清楚。

为解决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小哺乳动物适应性进化与管理学科组将野外捕获的高原鼠兔在室内进行长期(20周)和短期(2周)饲养,并在饲料中添加SW进行饲喂实验,分别测定高原鼠兔粪便菌群组成和短链脂肪酸(SCFA)浓度。研究结果显示,室内饲养显着降低了高原鼠兔肠道菌群α多样性,对β多样性和功能及核心菌群的丰度均产生显着影响。食物中添加SW可显着增加菌群α多样性。室内饲喂导致菌群共现网络结构简单化,添加SW能够显着增加复杂度。功能分析表明,室内饲养使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通路显着降低,添加SW后得到恢复,SW也能够显着降低目标动物的SCFA浓度。高原鼠兔野外种群具有三种肠型,室内饲养降低了肠型的多样性;苦马豆素具有调节核心菌群丰度和肠型的作用,可促进肠型发生转变和适应性恢复。该项研究证明,植物次生化合物在调节哺乳动物肠道稳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宿主健康,与该物种种群增长存在密切关系。

相关研究成果以The plant secondary compound swainsonine reshapes gut microbiota in plateau pikas (Ochotona curzoniae)和Enterotypes of the gut microbial community and their response to plant secondary compounds in plateau pikas为题分别发表于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和Microorganisms。(生物谷Bioon.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