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 Immunol:科学家有望成功操控骨髓干细胞将其转化为先天性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性细胞
2020年12月12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刊登在国际杂志Science Immunology上题为“Human innate lymphoid cell precursors express CD48 that modulates ILC differentiation through 2B4 signaling”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科罗
酶立体偏好性改造及其应用研究获进展
手性γ-氨基丁酸类化合物是合成一些药物的关键结构单元。腈水解酶催化3-取代戊二腈去对称化水解,是合成这类化合物的有效方法。目前,已测试的腈水解酶对3-烷基或3-芳基戊二腈通常生成(S)-构型产物,而(R)-构型产物的对映体过量值较低。定向进化是实现酶立体偏好性翻转的有效手段,但在不损失酶活的基础上实现其立体选择性的翻转仍具挑战性。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
超高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前沿与生物学应用
超高分辨率荧光显微成像可以说是近二十年来新兴的一项革命性技术,此前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只能达到200纳米,被称为阿贝衍射极限,而通常病毒和亚细胞结构的尺寸只有几十到200多纳米。超高分辨显微技术的诞生突破了这个极限,使得显微成像分辨率进入振奋人心的纳米级别时代,对于精细结构的研究得到了强力的技术支持。目前商业化比较常见的超高分辨荧光显微技术主要包括受激发射耗损
中国首个自动化腹膜透析专家共识在杭发布,加快推进APD治疗在中国临床应用
11月26日,由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和国家肾脏病质控中心联合编撰的《自动化腹膜透析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在杭州正式发布。这是我国首个针对自动化腹膜透析制定的专家共识,旨在提升自动化腹膜透析(APD)临床治疗的规范化水平和治疗质量,并借助基于互联网的APD远程智能化管理,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助力分级诊疗建设,在推动中国肾脏病防治事业发展的同时,助力“健康中国2030”。
神经酸合成机理和应用取得新进展
近日,《Tree Physiology》杂志在线发表了农学院张猛教授团队题为《A 3-ketoacyl-CoA synthase 11 (KCS11) homolog from Malaniaoleifera synthesizes nervonic acid in plants rich in 11Z-Eicosenoic acid》的文章。该
治疗性的PD-1癌症疫苗PD1-Vaxx或有望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动物模型试验!
2020年11月29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OncoImmunology上题为“Immunogenicity and antitumor efficacy of a novel human PD-1 B-cell vaccine (PD1-Vaxx) and combination immunotherapy with du
纳米孔测序技术在遗传病结构变异中的检测和应用
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或者是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具有先天性、终生性和家族性,且病种多,发病率高等特点,基因组变异主要分为SNV(单碱基变异)、Indel、结构变异(SVs)三大类。其中结构变异(SVs)通常指基因组上大的序列变化和位置关系变化,包括长度在50bp以上的长片段序列插入或者删除、串联重复、染色体倒位、染色体内部或染色
研究建立二维硅纳米片制备新方法并拓展其生物应用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王佳宏课题组在二维硅纳米片的定向解理及生物光子学应用中取得进展。硅是人体的基本构成元素,硅基纳米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集近红外拉曼成像与光热治疗为一体的二维单质硅纳米片,有望实现成像引导的癌症治疗,在临床纳米医学中具有潜力。单质硅是一种立方晶系的非范德华(non-vdW)材料,较难直接获取二维片层
外泌体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潜力
作为中心法则中的一员,RNA在遗传信息的传递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使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研究者们就已经发现,RNA不仅仅躲在细胞里面,它们可以被胞外囊泡包被通过血液循环流动在各大组织器官之间,这种特殊的结构叫做外泌体,但是这个小小的发现并没有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1]。沉寂了30多年,胞外RNA,也叫做exRNA,外泌体的一种,似乎迎来了曙光。
科研人员发表近红外II区荧光影像技术及其生物医学应用展望文章
荧光影像技术在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断检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红外II区荧光(1000-1700nm, NIR-II)成像技术克服了传统荧光 (400-900nm) 面临的强组织吸收、散射及自发荧光干扰,在活体成像中可实现更高的组织穿透深度和时间、空间分辨率,被视为最具潜力的下一代活体荧光影像技术。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