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多壁碳纳米管对龙葵-土壤根区微生物和养分循环的作用机制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周培教授团队在生态环境领域国际著名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中科院一区Top)在线发表了题为When nanoparticle and microbes meet: The effect of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on microbial comm
Science子刊:利用有机电化学晶体管可超快、高灵敏、便携式地检测新冠病毒抗体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香港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基于有机电化学晶体管的超快速、低成本、无标签和便携式的设备来测试人类患者中的SARS-CoV-2抗体。
ALLERGY:桦树花粉中的Betv1是一种低过敏原,能与维生素D3结合
研究者之前对脂质运载蛋白和脂质运载蛋白样蛋白配体进行了分子研究,在此基础上,预测了活性维生素D代谢物维生素D3(VD3)可以结合到主要桦树花粉(BP)过敏原Betv1 (Betv1.0101)的分子口袋中,将其从apo状态(蛋白质本身)转换为Holo(蛋白质与辅因子结合)-Betv1状态。由于VD3本身能够调节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反应,因此,研究者假设这种免疫调节分子的结合会改变Betv1的过敏性。
JCI:单一基因Foxo1的剔除或能促进功能性淋巴管瓣的形成
2021年8月18日 讯 /生物谷BIOON/ --先天性淋巴水肿(congenital lymphedema)患者经历组织肿胀,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其机体中调节淋巴管瓣(lymphatic valve)发育的基因发生了突变,淋巴管瓣小叶结构能在振荡剪切应力的作用下生长,并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维持,而振荡剪切应力能够调节淋巴内皮细胞(LECs)的基因转录。近日,一
New Phytologist:研究揭示水稻miRNA和花粉发育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
New Phytologist近期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段成国课题组和厦门大学教授李庆顺课题组合作完成的题为Intragenic Heterochromatin-mediated Alternative Polyadenylation Modulates MiRNA and Pollen Developme
2021“小诺贝尔奖”揭晓,中国科学家管轶上榜
汕头大学和香港大学联合病毒学研究所所长、粤港新发传染病联合实验室主任管轶教授,以及香港大学讲座教授、临床公卫病毒学家 Joseph Sriyal Malik Peiris(中译名裴伟士),荣获2021年度约翰狄克斯加拿大盖尔德纳全球卫生奖。加拿大盖尔德纳奖始于1959年由加拿大盖尔德纳基金会创设,每年颁发一次,旨在表彰那些对科学进步和
研究人员利用环境DNA检测草花粉水平
草花粉是一种主要的室外过敏原,导致了广泛的呼吸道疾病,包括过敏性哮喘和鼻炎。3月12日,研究人员在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旗下期刊Current Biology(《当代生物学》)上报告称,环境DNA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哪些草类是最严重的“致敏者”。“这些发现改善了我们对花粉和人群健康之间复杂关系的理解。”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Be
研究发现山茶属管蕊茶组新种云南管蕊茶
山茶属(Camellia)是林奈(Linnaeus)于1753年在《植物种志》(Species Plantarum)中建立的属,主要分布于东亚及东南亚地区,中国地处该属的分布中心。目前,最新的山茶属分类系统在山茶属下划分了14-20个组,含120-280余种。以往研究揭示,中国拥有该属80-90%的物种,但在组级层面上,有3个组在中国
俄科研团队发现蓝云杉的蓝色调源自于其松针表层中的纳米管
来自俄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网站的报道,该分院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科学中心的科研团队研究确定,蓝云杉和灰小麦的蓝色调源自于覆盖松针和叶片表面角质层蜡中的纳米管,长度为几微米的纳米管对透射到植物中的阳光产生影响,由此植物可通过提高光合作用效果生存在光照不足的条件下。相关研究成果收录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
研究发表管花肉苁蓉抗抑郁作用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国际知名期刊Phytomedicine在线发表了上海交大药学院李晓波教授课题组题为“Total glycosides from stems of Cistanche tubulosa alleviate depression-like behaviors: bidirectional interaction of the phytochemic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