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 Transl Med:研究者发现潜在的艾滋病治疗新靶点
近日,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的研究者通过研究发现,在实验室感染猿猴免疫缺陷病毒(SIV)的猕猴,因其机体肠道内有某种特定类型的免疫细胞,相比其它猴类血液中的病毒量水平较低,而且感染6个月后,猕猴可以自如地控制SIV。SIV是一种可以感染灵长类动物的反转录病毒,人类感染SIV后可以慢慢发展为HIV感染。
新机制抗艾滋病天然产物研究取得进展
我国科学家曾发现海参中含有的一种天然物质“糖胺聚糖”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有抑制作用。近期,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和中山大学的研究人员对这一物质及其衍生物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它们如何抑制HIV病毒的奥秘。
FDA将批准吉利德Truvada为首个艾滋病预防药物
美国吉利德科学公司(Gilead Sciences, Inc.)研制的特鲁瓦达(Truvada)一直被用于治疗艾滋病毒感染。不过,这种药物也能预防健康人群感染艾滋病毒。目前,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以下简称FDA)正考虑是否批准特鲁瓦达,使其成为第一种获批的艾滋病毒感染预防药物。 FDA5月8日表示,特鲁瓦达安全性高,能有效预防艾滋病毒感染。
FDA公开Gilead公司艾滋病新药Quad可能造成的肾脏损害
随着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管局(FDA)的座谈的迫近,监管人员的焦点集中在Gilead公司的艾滋病新药Quad可能带来的对肾脏功能的损害上。他们将审议由非政府机构派出的顾问对这一新药的调查结果,并最终决定是否批准该药上市。如果这一药物最终通过审查,基本可以确定在未来的一年中Gilead仍将在艾滋病治疗领域领跑。 据彭博社消息,FDA简报中称,药物对肾脏的损害可以作为对患者服用药品副作用的重要监测指标。
Science:发现人体对艾滋病感染的“警报器”
美国华人学者陈志坚领导的研究小组在新一期《科学》杂志网络版上报告说,他们发现一个能识别艾滋病病毒的受体。当人体出现感染迹象时,它就会“拉响警报”。
杨森向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捐赠艾滋病新药恩临®
Cell:“马赛克疫苗”问世 艾滋病感染风险或降低90%
美国研究人员10月24日说,他们开发出一种拼接多种基因的“马赛克疫苗”。动物试验显示,该疫苗可使艾滋病病毒感染风险降低约90%。这一研究成果有可能为人类“防艾”带来新希望。 目前,艾滋病病毒表现出的快速进化能力与多样性让科学家头疼不已。
:艾滋病病毒在体内传播有"帮凶"
西班牙科学家参与的一项新研究发现,一种分子在纵容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传播过程中充当了“帮凶”。这一发现有助于开发阻止艾滋病病毒扩散的药物。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高级化学研究所和德国海德堡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艾滋病病毒外壳表面的神经节苷酯分子是使病毒侵入人体树突状细胞、进而在体内传播的“帮凶”。进一步实验证实,构造相似但不含这种分子的人造病毒样颗粒无法进入树突状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