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制成功乙肝、丙肝、艾滋病病毒高灵敏血液检测用纳米材料
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免疫缺陷病毒(HIV)是引致输血传播性疾病中的主要病毒,传统的免疫检测方法因“血清转换窗口期”在30天以上,而存在感染病毒漏检的危险(漏检率高达十万分之二十)。采用超顺磁性纳米微球,可以将极低浓度的病毒核酸迅速提取出来并进行极高灵敏度的核酸检测,在病毒感染后3天以内即能检出,大大缩短血液筛查的“窗口期”,准确率接近100%,输血及血制品安全性得到显著提高。
Gilead公司艾滋病治疗新药Quad再获FDA批准
在11号结束的FDA顾问评审会上,Gilead的艾滋病新药Quad获得了顾问的认可。这将为Gilead保持在艾滋病治疗领域的领跑地位起到关键作用。 在FDA的抗病毒顾问评审会上,专家以13票赞同1票反对的投票结果批准了这一药物。顾问称对于未接受过其他艾滋病治疗的患者而言,这种药物副作用小且药效显著。FDA认为这一结果将最终使这一药物获得FDA的通过,最终的决定日期在今年的8月27日。
艾滋病可能已在人群中传播100年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从首次发现艾滋病例到今年6月,人类与艾滋病的抗争整整走过了30个年头。艾滋病是一种综合病症,预计全世界已有2500万人死于这种疾病。其实,据最新研究,艾滋病的病原体可能已在人群中传播100年。但为什么人类花了那么长的时间才发现它呢? 1981年6月,洛杉矶的医生报告了一种非同寻常的肺炎,这种肺炎是在5个年轻的男同性恋者身上发现的,他们病发前身体都很健康。
Nature:艾滋病基因疗法在动物体内效果显著
2011年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英国《自然》杂志网站11月30日刊登了来自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等机构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Antibody-based protection against HIV infection by vectored immunoprophylaxis”,他们探索出的一种艾滋病基因疗法在动物实验中取得成效。实验证明感染大剂量艾滋病病毒的实验鼠也可受到保护。
科技力量防治艾滋病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是“实现‘零’战略目标——零新发感染、零歧视和零死亡”,我国艾滋病日主题是“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全面预防、积极治疗、消除歧视”。 30年前,艾滋病刚刚出现的时候,人们因为对其一无所知而感到无助和恐慌,但科学研究使得我们在今天拥有了不少能够与艾滋病抗争的武器,比如在科技较为发达的欧洲,针对艾滋病的研究成果正在不断涌现。
Lancet:科学家提出防止艾滋病蔓延新方案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科学家11月25日提出一项防止艾滋病蔓延的新方案,根据该方案,如果生活在艾滋病重灾区的所有人都定期接受检查和治疗,理论上艾滋病病毒可以在10年内被消除。 10年减少95% WHO科学家的这一研究成果26日在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根据这项新计划的设想,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艾滋病重灾区所有人自愿每年进行艾滋病检查,一旦发现感染艾滋病病毒,立即进行药物治疗。
吉利德公司艾滋病治疗药Stribild即将或欧盟批准
欧洲药品局(EMA)人用药委员会(CHMP)即将批准吉利德公司Stribild片市场准入申请(MAA)。 Stribild是一种日服单片,用于治疗HIV-1感染的成年人,这是一种四合一的抗逆转录药。 吉利德公司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约翰马丁(John Martin)说:“Stribild有很好的安全性、耐受性和药效,我们相信它能够帮助患者。
第10期:治愈艾滋病的曙光
7月22至27日,第19届世界艾滋病大会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主题为“齐心协力扭转潮流”(Turning The Tide Together),期间不时发布的积极研究成果和数据,让人们看到控制艾滋病疫情的希望。期间,世界首例艾滋病治愈患者蒂莫西·布朗现身,表示自己是“艾滋病能够治愈的活生生的例子”,他曾接受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相关的基因疗法治疗艾滋病引人关注。
细胞移植、基因疗法或开辟艾滋病治疗新途径
2007年,蒂莫西·布朗在经过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时,意外地治愈了艾滋病,成为世界首例艾滋病治愈患者,因为他幸运地移植到了非常罕见的携带CCR5基因突变的造血干细胞——科学家希望通过细胞移植或基因疗法研究,开辟艾滋病治疗新途径。
NIH为针对海洛因成瘾和艾滋病感染的疫苗提供500万美元
2012年7月31日 讯 /生物谷BIOON/-- 美国联邦政府宣布为美国军事医学研究院一项正在研究中的疫苗提供500万美元的奖金。这一疫苗用于防止海洛因成瘾,同时又可以降低艾滋病的感染几率。 坐落于Silver Spring市的Walter Reed陆军研究所宣称上周四收到了这一奖项,这项奖金由美国国家药物滥用研究所提供,这一研究所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