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 Cell Proteomics:四膜虫蛋白质磷酸化修饰特征研究获进展
在真核和原核细胞中,为了迅速感知并应对细胞内外环境变化,细胞通常借助可逆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来进行信号传导和对蛋白质功能、亚细胞定位等的调节。
Cell Rep:揭示细菌运动的进化模式或可帮助开发新型的抗生物被膜疗法
2013年8月19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过度丛动的致病菌的进化就好像是恐怖电影的情节一样,实际上,这种细菌在实验室中也可以不断进化,当这些致病菌发生丛动时,其会携带有多种抖动的鞭毛,尤其是在较为粘性的表面上运动时其致病性表现地更为恐怖,其就会形成难以对付的细菌生物被膜。
PLoS Biol:缪炜等揭示四膜虫交配型决定分子机制
3月26日,《PLoS Biology》以封面文章发表了题为“Selecting One of Several Mating Types through Gene Segment Joining and Deletion in Tetrahymena thermophila”的研究论文(http://www.plosbiology.org/)...
罗氏美罗华(Rituximab)有益于特发性膜性肾病临床治疗
2012年7月27日讯 /生物谷BIOON/ --罗氏(Roche)美罗华(rituximab,又名利妥昔单抗)是一种单克隆抗体,常用于治疗免疫系统疾病,包括淋巴瘤及关节炎。
Science:新技术揭示霍乱弧菌生物被膜的分子结构及装配模式
近日,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者运用了一种新的成像技术或可揭示抵御许多细菌性疾病的治疗方法,如霍乱弧菌、囊性纤维化病人以及慢性窦炎。通过设计一种荧光标记技术和超分辨率光显技术,研究者就可以清楚的检查并呈现细菌生物被膜的结构,研究者也识别出了新的药物遗传靶点。相关研究成果刊登在了7月13日的国际杂志Science上。
Cell:宿主特异性微生物丛诱导免疫系统成熟
6月21日,Cell杂志报道了宿主特异性微生物丛在诱导免疫系统成熟过程中作用的重要研究进展。 肠道微生物诱导宿主的免疫系统成熟,充分体现了宿主 - 微生物共生关系。研究者移植小鼠微生物丛(MMB)或人类微生物丛(HMB)到无微生物(GF)小鼠小肠中,以确定是否小肠免疫成熟取决于宿主特异性的微生物共同进化。
:脉络膜上腔注射酮咯酸氨丁三醇后神经节细胞的变化
酮咯酸氨丁三醇对眼底疾病如脉络膜新生血管,视网膜新生血管,糖尿病视网膜眼底病变及黄斑囊样水肿的治疗有较大潜力,但在给药方式和剂量的应用上有很多争议。《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杂志于2012年12月35期出版的一项关于“Suprachoroidal injection of ketorolac tromethamine does not cause retinal damage”的研究显示...
Nature:解析膜嵌入式H+转运焦磷酸酶的晶体结构
VrH+-PPase质子泵工作模型 H+转运焦磷酸酶(H+-PPases)是活跃的质子转运体,它通过水解焦磷酸(PPi)建立了跨膜的质子梯度。 H+-PPases以同源二聚体的形式首次发现于植物液泡膜,以及几种原生动物和原核生物的细胞膜。 到目前为止,H+-PPases的三维结构以及质子转运的详尽机制还未可知。
CST:中国科学家抗菌双层聚合物中空纤维膜研究获进展
聚偏氟乙烯(PVDF)作为一种性能优异的膜材料,在分离膜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由其所制备的微滤和超滤中空纤维膜在家庭净水系统、污水处理、海水淡化等方面已经实现了规模化的工业生产。但是在膜的使用过程中,除了有机物与无机物,微生物也是造成膜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针对细菌等微生物引起的膜污染,制备具备抗菌性能的膜就显得尤为重要。
FEMS Micro:徐旭东等质疑VIPP1对蓝藻光合膜形成的作用
光合作用是生物圈的能量基础,而光合作用发生于称为类囊体膜的光合膜上,因而光合膜形成机理成为生物学的重要问题之一。欧洲学者曾于2001年在PNAS同一期发表两篇论文(98: 4238-4242; 98: 4243-4248),分别在蓝藻(集胞藻)和高等植物(拟南芥)报道了一种蛋白VIPP1对于类囊体膜形成的关键作用,认为该种蛋白能够促使蓝藻细胞膜或植物叶绿体内层被膜形成膜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