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揭示细菌生物膜形成机制
枯草芽孢杆菌染色图片,图片来自维基共享资源。 2012年10月19日 讯 /生物谷BIOON/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生物学家们与来自美国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的机械工程师们合作开展细胞研究,并提供一些可能有朝一日用于器官制造的信息。相关研究结果于近期刊登在PNAS期刊上。 器官形成是单个细胞与其他细胞相互协作的结果。细胞聚集体和它们的环境形成一种被称作生物膜(biofilm)的薄层。
Science:利用DNA纳米结构开发出人工膜通道
来自慕尼黑工业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的物理学家揭示了,可以通过一种DNA纳米技术来构建出人工膜通道,这种技术以DNA分子为程序可控的“建筑材料”来构建一系列自我装配、设计开发的纳米级别的特殊结构。
J Neurosci:脉络丛上皮细胞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症
2012年11月25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研究人员已经创建了一个新的干细胞来源的细胞类型,新类型细胞具有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氏症的潜在能力。 这种新类型细胞为脉络丛上皮细胞CPECs,可从现有的小鼠和人类胚胎干细胞系中获得。 CPECs对脉络丛正常运作是至关重要的,脉络丛在大脑中的作用主要是产生脑脊液,CPECs的作用是清除大脑代谢废物。
新疆攻克膜下滴灌种植水稻世界难题
“这真的是水稻吗?”院士们纷纷走进稻田内,手捧稻穗从上到下又摸又看。的确是水稻,但稻田内无垄无畦也无水,一根根黑色的软管在稻田内延伸,齐腰深的稻子,被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腰,预示又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参加绿洲现代农业发展战略高峰论坛的2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日前云集新疆石河子,怀着渴望和好奇的心情考察了由新疆天业自主研发的膜下滴灌水稻种植示范基地。眼前的情景深深地吸引了院士们,大家感叹不已。
Mol Microbiol:揭示丙酮酸盐调节形成绿脓杆菌生物被膜的分子机制
2012年9月9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著名杂志Molecular Microbiology上的名为“Microcolony formation by the opportunistic pathogen Pseudomonas aeruginosa requires pyruvate and pyruvate fermentation”的研究报告中...
Mol Microbiol:揭示海绵中细菌开发出抑制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分子机制
2012年9月6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Molecular Microbiology上的研究表明,当细菌在某处聚集的时候,它们会做出一种集体决策来生在某种附属物上或者聚集起来慢慢游走。这种行为首次是在海绵中发现的,这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如何破坏有害致病菌的生物被膜,比如牙齿斑或者人工心脏中内在医疗设备上的生物被膜。
Cell:宿主特异性微生物丛诱导免疫系统成熟
6月21日,Cell杂志报道了宿主特异性微生物丛在诱导免疫系统成熟过程中作用的重要研究进展。 肠道微生物诱导宿主的免疫系统成熟,充分体现了宿主 - 微生物共生关系。研究者移植小鼠微生物丛(MMB)或人类微生物丛(HMB)到无微生物(GF)小鼠小肠中,以确定是否小肠免疫成熟取决于宿主特异性的微生物共同进化。
Nat.Immu:STING调节病毒衣壳与宿主细胞的膜融合
病毒的外壳与宿主的细胞膜融合是病毒感染细胞的第一步。那机体的免疫系统又是如何检测到发生了膜融合呢?最近《自然-免疫》上发表的文章给出了一些线索。 研究人员发现,无论是体内实验还是体外实验,当细胞暴露在病毒状粒子或人工合成的脂质体以及一些其它刺激的条件下时,也能够产生免疫应答,这种应答虽然不能触发传统的病原体识别途径,但能导致膜融合。
:脉络膜上腔注射酮咯酸氨丁三醇后神经节细胞的变化
酮咯酸氨丁三醇对眼底疾病如脉络膜新生血管,视网膜新生血管,糖尿病视网膜眼底病变及黄斑囊样水肿的治疗有较大潜力,但在给药方式和剂量的应用上有很多争议。《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杂志于2012年12月35期出版的一项关于“Suprachoroidal injection of ketorolac tromethamine does not cause retinal damage”的研究显示...
SFDA提醒关注喜炎平注射液和脉络宁注射液引起严重过敏
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第48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提示关注喜炎平注射液和脉络宁注射液引起严重过敏反应的问题。 喜炎平注射液的成分是穿心莲内酯磺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