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胃癌细胞源外泌体分离与检测技术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近日,国际权威期刊《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IF:10.618)发表了上海交大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陈迪教授课题组和交大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王志刚教授课题组的合作论文“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胃癌细胞源外泌体分离与检测技术”(ExoSD chips for high-purity immunomagnetic separation
Science:揭示视网膜波通过模拟未来视流实现视觉运动检测
2021年7月23日讯/生物谷BIOON/---小鼠视觉系统的基本回路特征在视觉开始之前就出现了,使小鼠能够在睁眼时立即感知物体和探测视觉运动。小鼠的视觉系统如何在没有结构化的外部感觉输入的情况下,在睁眼时实现自我组织,目前还不是很清楚。在没有感觉驱动的情况下,发育中的视网膜会以传播波的形式产生自发活动。过去的研究工作已表明,自发的视网膜波提供了相关的活动,
Communications Biology:研究人员开发出基于液滴微流控的链霉菌高通量筛选技术平台
链霉菌是重要的工业微生物,可以生产蛋白、小分子药物等高附加值产品。工业生产中,常用随机诱变手段产生大量的链霉菌突变库,但缺乏与之相适配的高通量筛选手段用以获得目标突变株。已报道的基于流式细胞分选的方法只能对链霉菌的原生质体或孢子进行筛选,由于抗生素等次级代谢产物多产生于菌丝发酵的平台期,因而原生质体或孢子均无法代表链霉菌的真实发酵状态
微流控热泳生物传感研究取得进展
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是指从细胞膜上脱落或者由细胞分泌的双层膜结构的囊泡状小体,直径从40nm到1000nm不等,能将mRNAs从供体细胞转移到受体细胞,并直接调节受体细胞的蛋白表达。细胞外囊泡中mRNA的分析为肿瘤的非侵袭性快速诊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细胞外囊泡的mRNA含量极低且检测
微流控热泳生物传感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孙佳姝课题组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教授江泽飞、张少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教授戴波等合作,在基于功能核酸的微流控热泳生物传感领域取得系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1, 12, 2536)和《纳米·今日》(Nano T
2021宜兴生命健康前沿创新论坛成功举办,多项新政助力宜兴打造一流生命科技之城
4月24日,由宜兴市委市人民政府主办,宜兴市科技局、宜兴市卫健委、宜兴市市监局、阿斯利康、宜兴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转化医学网共同承办的2021宜兴生命健康前沿创新论坛成功举办。
研究人员突破纳升液滴精准输送和采样的纤维尖端微流控技术
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院长杨广中教授于Advanced Science杂志上在线发表论文“Microfluidics at Fiber Tip for Nanoliter Delivery and Sampling”(DOI: 10.1002/advs.202004643)。活检是切取少量活体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的常规技术,是众多疾病诊断的黄金标准。液体
《细胞》子刊:抑癌蛋白p53突变跳反!科学家首次发现,突变的p53不仅失职,还压制先天性免疫,促进肿瘤生长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Luis A. Martinez领衔的研究团队,在顶级期刊《细胞》旗下的《癌细胞》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他们发现突变后的p53蛋白不仅失去了抑癌能力,它还直接与先天免疫信号通路相互作用,抑制先天免疫信号的传递,和相关细胞因子的产生,给癌细胞营造免疫逃逸的环境,促进肿瘤的生长。TP53基因突变的复杂程度令人咋舌。Mar
淄博市中心医院携手罗氏诊断共建“罗氏卓越示范中心”,打造国内一流医疗服务
2020年10月11日,历经年初的疫情防控阻击战,社会各界对检验医学的重要价值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临床检验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期许;与此同时,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的迅猛发展也正在检验医学领域内催生着一场场“创新变革”,建设智慧型实验室成为医院未来的发展重点。今日,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与罗氏诊断正式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建立“罗氏卓越示范中心”及“精益认证
中国医药城:打造世界一流生物医药及健康产业高地
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点领域,同时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在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道路上,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已逐渐成为创新药和经济发展的源头和动力。在疫情爆发后,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的创新发展更加突显其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