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肠道“第六感”:你的肠道菌群如何悄悄告诉你“别吃了”?
饱餐一顿后,大脑接收到“我饱了”的信号,让你心满意足地放下碗筷。这种饱腹感,我们习以为常,但其背后的生物学机制却远比想象中复杂。它不仅仅是胃被撑大的物理感觉,更是一场由肠道和大
《细胞·代谢》:港中大/中山大学团队发现新型肝癌致病菌,可从肠道迁移到肝脏,吸附肝细胞表面,释放喹啉酸促癌!
通过与健康捐献者的粪便和肝脏对比,研究人员发现肝癌患者的粪便和肿瘤中富集链型杆菌属(Catenibacterium)细菌,并发现这个属的唯一潜在致病菌在体内和体外的多种肝癌模型中均表现出促肿瘤作用。
Nat Commun:科学家揭秘肠道肿瘤微环境中的“双刃剑”——缺氧与炎症纤维细胞
本文研究不仅揭示了缺氧和炎症纤维细胞在结肠癌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还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Wnt5a蛋白及其分泌的纤维细胞成为了潜在的治疗目标,这就为开发新的抗癌药物提供了理论基础。
Nature:新研究揭示肠道中的肠嗜铬细胞触发慢性疼痛机制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北京大学、南澳大利亚健康与医学研究所和阿德莱德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某些称为肠嗜铬细胞(enterochromaffin, EC)的肠道细胞通过检测有害刺激并释放
《自然》:科学家发现,肠道神经足细胞可快速识别肠菌鞭毛蛋白,通过迷走神经调控食欲
肠道神经足细胞(neuropod cells)可以识别细菌鞭毛蛋白,通过迷走神经在几秒钟内将“别吃了”信号传到大脑,减少小鼠进食。
Nature:钱友存/宋昕阳团队揭示新型载脂蛋白通过靶向肠道细菌调控肠道免疫
这项研究不仅首次揭示了一类宿主新型载脂蛋白通过特异性识别共生菌的神经酰胺并诱导其释放具有免疫调节活性的外膜囊泡的因果机理,还为理解宿主如何“主动塑造”肠道微生态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
喝含糖饮料竟会“改写”肠道细菌 DNA?Nat Commun:软饮料会影响肠道细菌和免疫系统之间的交流
研究清晰展现了一条路径:白糖(尤其是蔗糖)→ 多形拟杆菌 DNA 倒位(如 PVR2、CPSs 区域)→ 细菌蛋白质表达改变 → 宿主免疫细胞比例与细胞因子分泌异常 → 肠道屏障功能受影响。
Nature子刊:苏建忠/陈卫华团队开发单细胞水平遗传算法,揭示宿主遗传-肠道菌群-细胞类型的内在关联
scBPS 能够将细胞群与其相互作用的肠道微生物联系起来,从而实现对宿主与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系统性图谱绘制。
Cell:将植物性饮食与肠道微生物配合使用有望预防胃肠道疾病
这项研究详细介绍了不同肠道微生物如何使用各种专门的酶来代谢特定的酚苷。这些酶为了肠道微生物自身的利益切断了糖分子,同时释放了对我们来说可能有用的小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