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利用计算推动微生物转氨元件发掘与氨基酸高效利用
近年来,合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使微生物发酵生产天然氨基酸的成本持续降低,氨基酸产业取得了巨大发展。然而,我国作为氨基酸生产和消费大国,大宗型氨基酸产品已经进入供过于求的状态。因此,发展使用生物基L-氨基酸作为初始原料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新型生物技术,对可持续性发展与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酮酸作为L-氨基酸合成的直接前体物质,在人体和动物的新陈代谢中起
研究人员开发酮类物质高通量筛选新方法
酮是有机化学和生物催化的基础化合物,也是药物和食品等高值化学品的重要砌块。酮相比醛具有更大的惰性,适用于醛的显示方法,往往不能适用于酮。目前报道的酮检测方法普遍存在灵敏度低、底物谱窄、检测环境受限等制约因素,因此,发展更具广谱性和通用性的酮类物质高通量筛选方法十分重要。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孙周通带领的酶分子工程与工业
Immunity:研究人员绘制了人类T细胞的发育图
2020年7月7日讯 /生物谷BIOON /——洛杉矶儿童医院萨班研究所的医学博士Chintan Parekh领导了一个研究小组,为T细胞如何在人类胸腺发育绘制了一个全面的路线图。这项研究将发表在《免疫》(Immunity)杂志上。T细胞是一种白细胞,参与免疫反应,抗击病原体或癌细胞等入侵者。了解人类T细胞的发育对于治疗由T细胞异常发育引起的疾病,如白血病和
中国研究人员提出并发展拟靶向代谢组学方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高分辨分离分析及代谢组学研究组研究员许国旺团队对前期提出并发展的拟靶向代谢组学方法进行系统总结和提升,相关结果形成范本在《自然-实验手册》上发表。代谢组学是研究内源性代谢物的科学,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是广泛使用的分析工具。代谢组学分析策略主要有非靶向和靶向两种,前者一般使用高分辨质谱获得丰富的代谢物信息,但存在数据复杂、重复
美国研究团队首次合成人类X染色体序列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下属的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NHGRI)的研究人员制造了人类染色体的第一个端对端 DNA 序列。这项研究于 7 月 14 日在《自然》(Nature)杂志发表,表明生成一个人类染色体的精确碱基序列如今已成为可能,未来研究人员还将能够生成人类基因组的完整序列。NHGRI 主任 Eric Green 博士说:“
JID:研究人员发现治疗湿疹的新方法
近日,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和温哥华海岸健康研究所(VCHRI)的研究人员已经确定了一种导致湿疹的关键酶,它可能导致更好的治疗方法的开发。
芬兰研究人员绘制出北欧驯鹿的完整基因结构
芬兰研究人员5日对媒体宣布,他们已绘制出北欧驯鹿的完整基因结构,发现了许多有助于它们适应恶劣自然条件的遗传特征。芬兰北部的拉普兰地区是北欧驯鹿的主要栖息地。在广泛流行的传说中,来自拉普兰的圣诞老人会在圣诞节期间驾着北欧驯鹿拉的雪橇出行。参与该研究的芬兰自然资源研究所教授尤哈·坎塔宁对媒体表示,研究发现,当今半驯化的北欧驯鹿是从山鹿驯服而来的。北欧
研究人员采用益生菌调节水体污染物诱导的斑马鱼脂质代谢紊乱
在斑马鱼生长发育过程中,添加益生菌可以重塑肠道菌群,调节脂质代谢相关基因,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全氟丁烷磺酸盐(Perfluorobutanesulfonate, PFBS)是我国水体污染严重的新兴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图1),可以干扰鱼类肠道菌群组成,导致脂质代谢障碍。最近,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陈联国团队首次揭示了益生菌Lactobacillus
Science:新研究揭示为何美国在减缓新冠病毒传播方面没有像中国那样取得成功
2020年7月5日讯/生物谷BIOON/---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之前称为2019-nCoV)导致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如今正在全球肆虐。在COVID-19疫情爆发的早期,中国采取了严格的隔离措施和其他限制措施,试图减缓这种冠状病毒的传播。根据一项新的研究,这些措施取得了成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国每天的新增病例数趋于平
研究人员实现高直链淀粉木薯的遗传改良
木薯是全球第五大粮食作物,也是重要的淀粉基化工原料,其淀粉品质一直是育种家关注的重要性状。6月1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张鹏研究组在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发表的封面研究论文“Production of very-high-amylose cassava by post-transcript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