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癌症研究协会发布2020年抗癌进展报告
日前,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发布了2020年抗癌进展报告(AACR Cancer Progress Report 2020)。AACR成立于1907年,是世界上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致力于全面、创新和高水平癌症研究的科学组织之一。最新发布的综合性报告回顾了截至2020年7月底,过去一年里我们在抗击癌症路上获得的众多进展。它不但包括对创新抗癌疗法的总结和对
研究人员研发出仿生层状关节软骨润滑材料
天然软骨是一种兼备固-液双相特征、具有典型层状结构特征和特殊应力耗散机制的湿滑材料。目前,从工程应用角度来说,寻找类似于天然软骨的新型润滑材料具有挑战性。其中,表面接枝聚合物刷和水凝胶材料引发关注。但传统表面引发聚合方法制备的聚合物刷层较薄,在宏观粗糙接触尺度下易被剪切磨掉,这限制了其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水凝胶是由亲水性聚合物网络构成的高分子材料
中国研究人员发表“中国和越南苦苣苔科分类”专辑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组织,海南大学、广西植物研究所、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安徽大学、深圳仙湖植物园、生态环境部南京生态环境研究所、越南植物保护中心(CPC)等多家科研单位共同完成的“中国和越南苦苣苔科分类”专辑在PhytoKeys发表。该专辑共收录19篇文章,相关研究利用分子手段恢复了1个中国特有属(四数苣苔数属Bournea)和该属2个
研究人员构建淀粉合成甘露寡糖
甘露寡糖在抗炎、调节肠道微生态,以及提高免疫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在医药、食品和饲料行业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甘露寡糖主要通过对魔芋多糖、酵母细胞壁多糖等原料进行水解制备,但使用该方法得到的甘露寡糖,寡糖聚合度与结构均无法控制。因此,亟须开发一种利用廉价的生物质原料高效生物合成甘露寡糖的方法,建立甘露寡糖及其衍生产品的创新技术路线。中国
研究人员发表基于离子淌度质谱的多维代谢物鉴定技术和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研究员朱正江课题组发展了基于离子淌度质谱的碰撞截面积数据库(AllCCS),并开发出基于离子淌度质谱的多维代谢物分析技术,用于生命体内已知和未知代谢物的化学结构鉴定。离子淌度质谱(Ion Mobility-Mass Spectrometry)是一类能够根据分析物离子的尺寸、形状和电荷进行气相分离和检测的质谱技
研究人员提出卵巢癌亚型术前精准无创鉴别方法
卵巢癌是一种来源于卵巢上皮的恶性肿瘤,根据发病机制和组织起源,可分为I型和II型卵巢癌,I型卵巢癌生长缓慢,就诊时多属早期,预后较好;II型卵巢癌通常侵袭性生长,进展迅速,诊断时多属晚期,预后较差。术前无创精准鉴别I型和II型,有助于卵巢癌患者选择未来治疗方案及改善预后。由于I型和II型卵巢癌形态学复杂、其临床特征具有较高相似性,仅凭临床医生肉眼
研究人员提出基于微纳操控的临床癌细胞转移检测新方法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微纳米课题组和香港城市大学、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科研人员合作,在微纳生物交叉领域取得突破,提出的基于光诱导电液动力学微纳操控的癌细胞免标记快速分离方法,成功应用于游离胃癌细胞临床样本检测。研究结果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胃癌是全球第三大导致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每年导致超过100万例新增病例和近80万
研究人员完成目前最长线性聚糖—128聚糖的化学全合成
细菌表面的脂多糖(简称LPS)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重要成分,其多糖大都具有诱导炎症的效应,是细菌内毒素的主要成分。近年来,意大利科学家Molinaro等人通过研究在欧美人群中常见的一种肠道共生菌——普通拟杆菌(Bacteroides vulgatus mpk),发现该拟杆菌表面的脂多糖起到调节小鼠免疫反应的作用,使得小鼠具有预防炎症性肠病的能力
研究人员开发药物递送和治疗的新型微型生物机器人
以细胞为载体的微型药物递送和治疗生物机器人是十分具有前景的体内靶向运输工具。日前,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和中国北京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研发出了经过酶修饰的具有自主运动能力的血小板马达平台,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Sicence Robotics杂志上。题目为《Enzyme-powered Janus platelet cell robots
美国新研究推测新冠病毒或于去年12月就已在洛杉矶传播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10日发布新闻公报说,自去年12月下旬开始,该校医疗机构接诊的咳嗽和急性呼吸衰竭症状患者比例较往年显着增加。研究人员推测,新冠病毒可能在美国官方确认的首例病例前已在洛杉矶传播。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和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10日在《医学互联网研究杂志》上发表论文介绍了这项研究。他们对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