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报告显示全球四大粮食作物生产前景堪忧
据发表在《自然》周刊上的一份新的报告显示,全球农业生产经过数十年迅速扩大后,最重要的四大粮食作物在一些地区的生产可能陷于停滞,甚至减慢。这份由明尼苏达大学的雷·迪帕克和另外四人起草的报告对过去半个世纪的数百万份普查报告进行了研究,以从中收集数据。 报告作者谨慎地指出,全球某些地区的粮食产量依然在增加。
美利用经遗传改造的细菌将生物质能直接转化为乙醇
美国佐治亚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他们对能降解木质纤维素的细菌嗜热木聚糖酶进行遗传改造后,其直接将以柳枝稷为原料的生物质能转化成了乙醇燃料,发表在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该研究未来有望实现工业化
人类未来的粮食:微藻?
今后,“人吃五谷杂粮”这句俗语可能要改变,除了“稻、黍、稷、麦、豆”,还要加上微藻。 微藻是啥?微藻是一类在陆地、海洋分布广泛、光合利用度高的自养植物,因其蛋白质、脂类等营养元素丰富而可以代替粮食,被称为“未来神奇食品”。 通威集团旗下的成都通威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的微藻选育、养殖到采集已形成较为完整的链条,其微藻养殖技术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Nature:未来,粮食会变得更没营养
未来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可能会远远高于当前的水平。很多人一直在研究这一后果对地球上农作物的生长意味着什么。日前,科学家发布了一篇论文,指出地球上一些最重要的农作物如果生长在那样的大气条件中,它们所包含的一些关键营养成分可能会降低。
重庆:减少粮食产后损耗 推广科学储粮仓
记者从重庆市商业委员会获悉,重庆将在市内粮食主产区县推广科学储粮仓,到“十二五”末期,全市科学储粮仓数量将达到50多万套,使近10%的农户能有效减少粮食产后损耗。 据重庆市商业委员会统计,重庆农户储粮占粮食总产量的70%以上。长期以来,大量农民习惯用竹围席或编织袋储存粮食,常因粮食霉变和鼠虫危害,农户正常储粮损失在8%-10%之间。
新华国际时评:节约粮食也是爱护环境
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思前、食后、厉行节约”,旨在呼吁政府、商家和消费者共同减少食物浪费与损失,塑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节约食物与保护环境,初看似乎“不相及”,实际却有密切关系。“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生产食物不仅需要辛勤劳动,也要消耗水、油料等宝贵资源,同时化肥、农药等还造成污染。因此,对食物的不合理需求和浪费,是对有限资源的无序消耗,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中国打造“渤海粮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我国每年粮食产后损失超过1000亿斤
我国每年粮食产后损失超过1000亿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9%以上,相当于1.45亿亩粮田产量,节粮减损的潜力很大,任务也十分繁重。 记者18日从国家粮食局主办的粮食科技活动周现场获悉,我国每年农户储粮环节由虫霉鼠雀造成的损失超过400亿斤;粮油加工环节因过度加工损失100亿斤以上;粮食储运环节损失约100亿斤;餐饮消费环节浪费在400亿斤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