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resource Technology:发表枯草芽孢杆菌代谢工程通过缓解溶解氧限制提高核黄素产量的研究成果
近期,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饶志明教授团队在高效合成核黄素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metabolic engineering of Bacillus subtilis for enhancing riboflavin production by alleviating dissolved oxygen limitation”正式发表于Biore
科研人员揭示水稻籽粒大小表观遗传调控新机制
水稻籽粒大小决定稻米的产量和外观品质,并受多个数量性状位点(QTLs)的控制;其中,编码组蛋白乙酰化酶的GRAIN WEIGHT 6a(GW6a)是水稻籽粒大小和产量的正向调节因子。目前对于GW6a依赖的基因调控网络尚不清楚。在拟南芥中,泛素受体DA1通过调控细胞增殖期来控制种子和器官的大小,然而,尚不清楚DA1家族成员是否以及如何调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提高小麦氮素利用效率和产量
小麦为全球人口提供主粮,小麦增产可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危机。氮元素作为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一类营养元素,是制约农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对作物氮素利用关键调控基因进行靶向编辑,是改良作物产量的有效策略。前期研究发现,水稻ARE1基因是调控氮素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关键基因。ARE1基因在植物中高度保守,研究人员推测,对其他作物中ARE1基因的
Molecular Plant:研究发现调控水稻籽粒形状的新机制
水稻粒形是影响其产量的重要因素,也是重要的商品性状。不同地域的人们对米粒外形的喜好不同,因此调控水稻籽粒的长宽比成为育种目标之一。科学家前期研究发现,G蛋白信号对水稻籽粒长度有正调控作用,但其分子机理尚不清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种康研究组与中科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团队、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傅
Sci Adv:昼夜节律钟调节功能的缺失或会促进肺癌发生期间葡萄糖产量的增加
2021年6月30日 讯 /生物谷BIOON/ --肺腺癌与恶病质(cachexia)有关,而恶病质主要表现为引发脂肪组织和骨骼肌消瘦的炎症反应,此前研究发现携带肺部肿瘤的小鼠往往会表现出炎症和激素信号的改变,而这些改变会使得管理肝脏中葡萄糖和脂质代谢的昼夜节律通路发生失调。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Science Advances上题为“Glucagon r
玉米籽粒镉含量调控基因的克隆和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土壤镉污染是一个严重的全球性问题,欧美、日本等国家的耕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镉污染,中国约有17%的耕地存在镉污染。镉为重金属,其生物半衰期长,可通过食物链在人体富集,容易造成人体多器官损伤、诱发癌症。选育镉低积累玉米对玉米的安全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控制玉米籽粒镉积累的关键基因尚未克隆。近期,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中心赵久然团队与湖南省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研究发现影响产量的水稻养分高效主效基因
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功能基因组学创新团队研究揭示了受水稻进化选择的养分高效主效基因SBM1影响水稻产量。这项研究为培育具较高产量潜力和氮肥利用效率的环境友好型水稻品种提供了优异等位基因和理论依据。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近年来,由于水稻种植面积的不断减少,
研究解析作物籽粒灌浆和磷利用的分子机制
Nature Genetic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何祖华研究组与上海科技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合作完成的题为A plasma membrane transporter coordinates phosphate reallocation and grain filling in cereals的研究论文,在作物籽粒灌浆、磷素利
Microbial Cell Factories:基于共培养发酵技术提高天然产物产量取得进展
近期,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饶义剑教授指导2018级本科生大创团队在天然产物尾孢菌素生物合成产量优化和共培养机理解析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Enhanced cercosporin production by co-culturing Cercospora sp. JNU001 with leaf-spot-disease-related endophyt
日常生活中即使适度摄入添加糖也会让机体脂肪产量加倍!
2021年3月25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Journal of Hepatology上题为“Fructose- and sucrose- but not glucose-sweetened beverages promote hepatic de novo lipogenesis: A randomized contr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