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麻省理工学院“类脑芯片”最新突破:人造突触问世,可将人脑能力“复制”到芯片 ,终端 AI 威力或不再受限

"-->人脑最不可取代的便是其综合处理的能力。人脑被柔软的球状器官所包围,这个器官大约含有一千亿个神经元。在任何特定的时刻,单个神经元可以通过突触(即神经元之间的空间,突触中可交换神经递质)传递指令给数以千计的其它神经元。人脑中有总计超过 100 万亿的突触介导大脑中的神经元信号,在加强一些信号的同时也削弱一些其它信号,使大脑能够以闪电般的速度识别模式(pattern),记住事实并执行其它学习任务

2018-02-10

Nature:神经连接蛋白控制星形胶质细胞形状和突触发生

图片来自Jeff Stogsdill, Duke University。2017年11月12日/生物谷BIOON/---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存在的时间几乎和大脑一样长。即便是一些简单的无脊椎动物,如秀丽隐杆线虫,也有原始的星形胶质细胞包围着它们的神经突触。当我们的大脑进化成复杂的计算机器时,星形胶质细胞的结构也变得更加复杂。但是星形胶质细胞的复杂性依赖于它们的神经元伙伴。当在培养皿中

2017-11-12

Neuron:负责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释放的关键分子

2017年9月5日/生物谷BIOON/---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被称为"神经突触",这里发生的事件是神经细胞之间交流的核心。信号的传递起始于突触中的神经递质,而负责释放神经递质的是突触中的囊泡结构。这些囊泡从神经元的轴突一端释放,进而通过膜融合的方式进入另一个神经元中。最近,来自FMP的研究者们成功地鉴定出了一种负责突触中神经递质传递的关键分子。这一发现对于我们理解神经递质的传递以及对一些神经系统紊

2017-09-05

Nature:首次发现T细胞通过突触相互作用将多巴胺转移到B细胞中

2017年7月15日/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南澳大学、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德国赫尔姆霍兹感染研究中心、美国基因泰克公司、英国牛津大学和意大利科学健康研究所(IRCCS)的研究人员在免疫系统中发现大脑样活动(brain-like activity),从而有望更好地治疗淋巴瘤、自身免疫疾病和免疫缺陷疾病。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7月12日在

2017-07-15

Nat Commun:北京大学程和平课题组和中科大毕国强研究组合作发现“线粒体炫”调控神经元突触水平的长时程记忆

2017年6月26日,国际学术权威刊物自然出版集团旗下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程和平-王显花课题组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毕国强课题组合作的一篇研究论文,研究揭示了神经元树突“线粒体炫信号”在神经突触传递短时程记忆向长时程记忆的转化中可能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共同第一作者为付忠孝博士和谈笑博士,通讯作者为王显花副研究员、程和平教授

2017-06-28

研究揭示对称性表达细胞粘附分子在兴奋性突触与树突棘稳定中不对称功能

6 月 21 日,《神经元》期刊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于翔研究组题为《突触前位点的 Cadherin/Catenin/p140Cap 复合物在稳定皮层树突棘和功能性突触中的重要功能》的论文。该研究发现在小鼠大脑皮层突触形成过程中,在突触前和突触后位点对称表达的 cadherin/catenin 细胞粘附

2017-06-22

科学家构建基于单纯疱疹病毒的新型顺向跨突触神经环路示踪工具

解析大脑不同脑区、不同类型神经元之间的神经环路连接是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病毒工具是目前最为有效、应用最广的神经环路示踪工具。但目前用于研究输出神经环路的顺向示踪工具病毒发展较慢,用于精细研究直接输出网络的顺向跨单级工具更是尚无研究报道。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罗敏华学科组与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富强合作,报道了更有效的顺向跨多级工具病毒H129-G4和首个可用于示踪直接输

2017-06-01

人造突触问世,可用于搭建神经网络

科学家用有机材料制成了人工突触,可模仿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多年以来,虽然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但是科学家们仍然难以构建出高效而精巧的大脑仿生计算机。近日,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和桑迪亚国家

2017-04-05

JCI Insight:新型癌症疗法或可激活巨噬细胞来高效吞噬癌细胞

巨噬细胞是一类能够吞噬并且破坏癌细胞的白细胞,近日,来自日本神户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利用抗体来制造巨噬细胞中发现的一种特殊蛋白就能够促进巨噬细胞激活,并且有效消除癌细胞,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JCI Insight上,该研究或为后期研究人员开发新型抗癌疗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希望。

2017-02-08

人类细胞能"吞噬"纳米线 有助开发全新给药机制

硅纳米线和人类细胞同处一“室”,竟被细胞“吞噬”!据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光谱》杂志网站近日报道,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人员将人体内皮细胞与硅纳米线放在同一个培养皿中,利用电子显微镜和特制光学成像工具

2016-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