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Science Advances:发现帕金森症线溶酶体胞吐的新病理

通过氟桂利嗪处理可以产生一种完全去除线粒体的哺乳动物细胞模型。

2022-04-18

研究揭示调控小麦穗数基因在高产育种中的潜在作用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生物信息学及应用创新团队与四川农业大学小麦所合作,研究了小麦转录因子AGL6在小麦花器官和小穗发育过程中的功能。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据李爱丽研究员介绍,小麦产量三要素包括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其中穗粒数在小麦高产育种中起着

2021-10-19

靶向治疗迎突破性进展,三代TKI有望助力耐药患者延续生命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以下简称为慢粒)曾经被认为是一种“不治之症”,20年前,全球第一个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出现,标志着肿瘤治疗从此进入靶向治疗时代。这20年历程中,成熟靶点更新迭代,在研靶点不断创新,慢粒的治疗格局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慢粒已经从

2021-09-22

BMC Biology:研究揭示棉花着丝粒进化与抗逆性状分化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分子遗传改良创新团队开展了棉花着丝粒的进化研究,开发出鉴定着丝粒的新方法,阐明了棉花着丝粒的快速进化机制,揭示了姊妹种抗逆性状分化的分子机制。该研究为植物的着丝粒进化研究提供了参考,为棉花的进化和抗逆遗传改良提供了资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BMC生物学(BMC Biology)》上。据团队首席李付广研究员介绍,着丝粒是连接一

2021-06-14

植物着丝粒研究中取得进展

  染色体的精确分离是保证遗传信息正确传递和基因组稳定的前提,这个过程直接依赖着丝粒区组装的多层动粒蛋白复合体和纺锤体微管间的动态结合。目前,在哺乳动物和酵母中已鉴定超过100个动粒蛋白,它们之间相互结合形成蛋白亚复合体结构,包括与着丝粒染色质直接结合的内侧组成型CCAN蛋白网络、与微管直接结合的外侧KMN网络复合物、调控细胞周期进程的纺

2021-05-21

OsWRKY53调控水稻株型和型方面取得新进展

  水稻的株型和粒型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油菜素内酯(BR)和MAPK信号在调控水稻株型及粒型上都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已有多个BR信号(OsGSK2-OsBZR1)和MAPK信号(OsMAPKKK10-OsMAPKK4-OsMAPK6)途径的重要组分被鉴定出来,然而,仍有很多相关的科学问题有待解决和研究,如OsGSK2介导的BR信号途径是

2021-05-25

研究揭示OsmiR396和OsmiR408遗传网络对形的调控

  microRNA(miRNA)是作物复杂农艺性状育种的目标,在不同物种中,不同miRNA之间协同作用调整某一特定发育进程。水稻粒形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调控该因素的miRNA网络建成的研究较少。近期,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苗雪霞研究组研究发现,通过超表达mimicry miR396(MIM396)下调Osmi

2021-03-02

研究揭示转座子在近着丝粒异染色质区调控机制

异染色质是指基因组中用DAPI染色较深、相对不开放的区域。这类区域被认为是基因组中的“黑洞”。以往研究认为,异染色质的基因组通常处于沉默状态。随着转录组学测序技术的发展,研究发现异染色质并非一直保持沉默。基因组学研究发现,细胞间期异染色质的稳定可以保证基因组结构的稳定。分裂期的异染色质,尤其是位于着丝粒区域以及近着丝粒区域的异染色质,其稳定性可帮助遗传信息在

2020-11-21

纳米孔PromethION测序+Shasta完成人类基因组端粒到着丝粒的高效从头组装

 Shasta是一个用于纳米孔测序数据的从头组装和矫正算法,由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UCSC)和陈-扎克伯格倡议计划(CZI)联合开发。团队在2019年利用初代Shasta分析流程对纳米孔测序数据进行从头组装、矫正和Hi-C拼接Scaffold(图1),使用一台纳米孔PromethION测序设备在9天内完成了11个人类基因组测序,研究成果发表在《N

2020-11-19

植物着丝粒研究取得进展

基因组测序及解析以及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让人们得以继续探索着丝粒和端粒等染色体上高度重复区域在生命活动中的新功能。植物着丝粒含有丰富的重复序列,如串联重复序列(Satellite)和反转座子(Retrotransposon),参与基因组空间构象和细胞分裂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然而不同物种双着丝粒染色体和新着丝粒染色体的不断发现,说明着丝粒区域大量的重复序列既不是

20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