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PHYTOL:物种多样性与遗传多样性的关系
11月22日,国际权威植物学期刊《新植物学家》(New Phytologist)在线刊出了武汉植物园在物种多样性与遗传多样性关系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Contrast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species diversity and genetic diversity in natural and disturbed forest tree communities)。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在南岭发现7个植物新物种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物种多样性保育研究组25日对外宣布,经过该研究组历时4年多的调查,在南岭发现了7个新的植物物种,并且此次调查出的植物数量比以前新增加了783个记录品种。
野生药用真菌配方组合抑制肿瘤率高
中国武警后勤学院日前在京发布“野生药用真菌与紫杉醇比对实验报告”。报告称,实验发现:以常规化疗药物“紫杉醇”为参照,紫杉醇对于宫颈癌的肿瘤细胞抑制率为79.69%,野生药用真菌配方组合的抑制率可达72.94%,野生药用真菌配方组合成为恶性疾病治疗的一种新方法。
B:仅染色体的数量就可以控制物种隔离
动物的物种起源常常与地理障碍有关,比如山水等地理分布隔开了物种,也造成了生殖隔离。日前,美国密苏里大学的研究人员研究发现仅染色体的数量就可以控制物种隔离,相关论文发表在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Biological Sciences。
PNAS:解谜真菌如何合成托酚酮
在1942年,从真菌中首次分离出一种称为密挤青霉酸(stipitatic acid)的"不明"芳香化合物,直到1945年才弄清楚其结构,它的结构太绝无仅有了,以致引起了有机化学理解的一场革命。 密挤青霉酸非常罕见,因为它显示出与六元环苯类化合物类似的芳香族特性,却是一个称为托酚酮的七元碳环。为了解托酚酮而发展的新理论模型,现在巩固了我们对有机化学中结构和键的了解。
Nature:中更新世物种基因测序首获成功
一国际研究小组最近宣称,他们最新完成了迄今为止年代最为久远的史前生物的基因测序工作,成功获得距今70万年的古代野马的基因组序列。这是科学家首次完成对中更新世时期物种的基因测序工作。 更新世,又称洪积世,是地质时代第四纪的早期,距今180万年到11000年左右,其显著特征是气候变冷,有冰期与间冰期的明显交替,而这一时期的大多数动植物属种则与现代相似。
Journal of Ecology:物种地理分布格局及适应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普通野生稻在中国的分布跨越了较大的地理范围,表现出明显的生态群变异,从而为研究普通野生稻沿地理分布格局及其适应机制,验证环境因子、生理因子和遗传因子对物种分布格局的影响提供了合适的材料。
The Plant:李云海等植物种子大小调控机理研究获进展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The Plant Journal在线刊登了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Maternal control of seed size by EOD3/CYP78A6 in Arabidopsis thaliana,”,文章中,作者在植物种子大小调控的机理研究上取得了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