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嗜热型真菌基因组被破解
使用生物燃料替代石油和煤炭等化石燃料的想法,看上去很美,但落实起来困难很多。其中重要挑战之一是,至今没有找到经济的生物燃料制造方法。 从植物中提取生物燃料是当前的热门领域。一些国家已经把生物燃料的产量写入国策,比如美国政府决定,在2022年前美国生物燃料的年产量要达到360亿加仑(约1.36亿立方米)。 转化纤维素,需要生物催化剂——酶来帮忙,酶的来源是真菌。
Fun Gene Bio:杨祝良等羊肚菌物种多样性与起源演化研究获进展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在Fungal Genetics and Biology在线刊登了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Multigene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reveals true morels (Morchella) are especially species-rich in China,”,文章中...
Nature:研究称真菌对食物供应威胁大 或致全球饥荒
显微镜下一些真菌孢子的照片。 有科学家11日发布报告称,受人类贸易活动、旅行和气候变化影响,真菌对人类食物供应和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增大。报告说,一些真菌或类真菌生物近年来导致数量空前的动植物死亡、甚至灭绝,而这些都尚未引起普罗大众的警觉。
Ann Bot:中澳合作研究发现丛枝菌根真菌调控寄生植物生长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的科研人员合作,首次证实了丛枝菌根真菌对根寄生植物养分吸收器官的发生有直接显著的影响。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植物学纪事》上。 寄生植物和丛枝菌根(AM)真菌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广泛分布,两者均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关于这两类生物有过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多数情况下仅关注两者之一。
PNAS:解谜真菌如何合成托酚酮
在1942年,从真菌中首次分离出一种称为密挤青霉酸(stipitatic acid)的"不明"芳香化合物,直到1945年才弄清楚其结构,它的结构太绝无仅有了,以致引起了有机化学理解的一场革命。 密挤青霉酸非常罕见,因为它显示出与六元环苯类化合物类似的芳香族特性,却是一个称为托酚酮的七元碳环。为了解托酚酮而发展的新理论模型,现在巩固了我们对有机化学中结构和键的了解。
:天山古地质事件及古气候波动对物种影响
古地质事件及古气候的波动会影响物种当前的遗传分布格局。例如,研究显示青藏高原的隆升及第四纪气候的波动对这一地区的大部分物种的遗传结构产生影响。根据地磁学的证据以及孢粉资料显示,天山山脉在第三纪末期经历了强的隆升,而在第四纪末期有着多次的干冷-暖湿的循环。而天山山脉的古地质事件及这一地区第四纪气候的波动对物种当前的遗传格局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
Nat Commun:科学家重建白鳍豚物种种群历史
本周《自然—通讯》期刊发表了白鳍豚(又名白暨豚)的基因组序列 。这项研究有助于了解白鳍豚的生活习性与其被灭绝原因。 白鳍豚是世界上已知五种淡水豚(拉河豚、亚河豚、恒河豚、印河豚、白鳍豚)中存活头数最少的一种,已被公认为“功能性灭绝”。它也是鲸类动物中因人类活动而被灭绝的第一种物种。
Nature:基因表达和物种差异
基因组分析能够揭示有可能决定着物种间差别的蛋白编码变化,但物种之间基因型差别中很多都是影响基因表达的调控性突变所造成的结果。Brawand等人利用高吞吐量RNA测序方法来研究来自所有主要哺乳动物分支的10个物种的六大器官(皮层、小脑、心脏、肾脏、肝脏和睾丸)中哺乳动物转录组的演化动态。
Ann Bot:穇属异源四倍体物种杂交起源研究获进展
禾本科1/5物种起源于杂交事件,重建低拷贝核基因系统发育关系为解释物种杂交起源提供了证据。穇属(Eleusine Gaertn.) 隶属于禾本科虎尾草族核心群Chloris group,约10种,分布在热带东非、印度—马来西亚和热带南美洲,是典型的适应辐射类群。该属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可用于食品和医药工业。
Infect & Immun:细菌-真菌联合作用或促使儿童患早发性儿童龋齿病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Infection and Immunity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了引发龋齿的原因:一种细菌和真菌互相“合作”引发了早发性儿童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