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oS ONE:傅伯杰等揭示了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生态效益
近日,国际杂志PLoS ONE在线刊登了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 A Policy-Driven Large Scal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Quantifying Ecosystem Services Changes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生态效益。
SBB:沈阳生态所土壤动物区系评价土壤质量方法获进展
近日,国际土壤学刊物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刊登了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A soil fauna index for assessing soil quality,”,文章中,作者利用土壤动物区系评价土壤质量方法获得了新进展。 土壤动物区系与土壤质量具有密切的关系。
Policy:系统评估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变化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张全发等在《环境科学与政策》(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上发表了“中国三峡环境变化与减缓行动”的评论文章。该文较系统评估了三峡工程建设以来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并介绍了我国政府应对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的相关政策和策略。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所副所长韩斌
PNAS:欧阳志云等生态补偿研究获进展
作为联系生态系统服务提供者和受益者、整合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生态补偿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但目前对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者、受益者的成本效益以及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者生计变化关注很少,影响着生态补偿项目的公平性与效率。尤其是生态补偿项目参与者受到补偿后的生计变化,可能通过影响区域经济结构和自然资本而最终改变项目的总体效果和可持续性。
新饲料法规将助力微生态行业发展
PNAS:植生生态所研究人员植物抗病与发育调控研究获重要进展
植物抗病性往往以发育抑制作为代价,但相关的调控机制不清楚。为此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何祖华研究组与美国的课题组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合作,在抗病与发育激素的交互作用的机制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其研究成果于4月23日以加长文的形式在线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 Plus)。 茉莉酸是一种植物激素,参与调控植物的免疫(抗病)反应,可以抑制植物的生长。
Ecology:动物所发表生态和人为事件对大熊猫种群生存力影响研究
大熊猫是全球最濒危的哺乳动物之一。据资料记载,从1938年到1988年近50年时间里,由于受栖息地丧失、大规模竹子开花死亡以及猎捕等生态和人为事件的影响,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在当时引起全世界对大熊猫命运的关注,并认为该种群数量下降将对其种群生存力造成严重影响。
Science: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建言中国环境法修订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吕永龙研究员(责任作者)、贺桂珍博士(第一作者)联合国内外学者,在7月12日出版的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Revising China's Environmental Law的文章,论述《中国环境保护法》实施与修订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改进的若干建议。该文是该研究组多年来致力于中国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所取得的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之一。
Nature:干旱对旱地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平衡的影响
人们可能以为,气候变化(如对很多旱地所预测的干旱程度的增加)在21世纪可能会打乱碳、氮和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这些元素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生物质生产的必要营养成分。 这项研究发现,干旱对全球旱地土壤有机碳和氮的浓度有一个负面影响,但对无机磷的浓度却有一个正面影响。这说明不同养分循环因干旱程度的增加会发生“去耦合”,后者可能会对控制初级生产力等关键生态系统功能的生物地球化学反应产生一个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