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 Bot:荒漠植物对生态系统养分变化响应规律
在养分增加的条件下,不同类型荒漠植物生长速率均有所提高,而短命植物生长速率增加更为显著。短命植物的根冠比对养分变化响应比一年生长营养期植物更敏感。
版纳植物园元江干热河谷生态站揭牌
9月18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元江干热河谷生态站在元江县举行了揭牌仪式暨发展规划咨询讨论会。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院长王庆礼、玉溪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苏圣兵、元江县委副书记罗明灿,以及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相关负责人共同为生态站揭牌。 在揭牌仪式上,元江生态站常务副站长陈爱国介绍了元江站站区用地、主体建筑及设施、配套工程基本情况。
Nature:嵌套生态网络中的结构
物种之间的合作倾向于导致形成具有一个嵌套结构的互助网络。虽然嵌套性可能会增加生物多样性和持久性,但理论工作表明,嵌套网络往往没有非结构化网络稳定。这篇论文通过分析表明,嵌套网络是由一个能使互助群落中物种丰富度最大化的机制形成的,嵌套物种的丰富度与群落的可塑性直接相关。这项工作为研究生态因素和演化历史怎样形成生态网络提供了一个模型。
PLoS One:陈防等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碳排放因素研究获进展
农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0.5%,其CO2排放量占到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1%-25%,因此,研究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对准确评估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具有重要的意义。
JPR:张元明等荒漠植物快速形态调整的生态适应意义研究获进展
叶片表面结构及其与水平面的夹角是植物构型的重要成分,能够影响植物对光能和水分的利用。植物通常具有稳定的叶倾角,并不随环境变化而变化。一些荒漠植物能够快速调整叶和细胞形态以避免不利环境条件的伤害,提高植物在恶劣生境中的生存率。
GEB:李义明等外来物种气候生态位漂移研究获进展
生物入侵给各国的生物多样性和经济带来危害。如何预测外来种的入侵和扩展风险对制定保护对策非常重要。当前的主要预测工具是生态位模型,其前提假说是气候生态位保守性,即物种气候生态位在时间和空间上趋于保守的特
Nature:澳大利亚的生态系统驱动碳吸收
陆地和海洋吸收每年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碳排放的约一半,彻底了解这一过程对于预测未来温室气体浓度、从而预测气候变化来说很重要。这项研究调查了自从大气CO2测量工作在1958年开始以来对陆地碳的最大吸收。
Naturwissenschaften:蒋志刚等揭示原羚属物种间的生态位重叠与地理距离密切相关
理解物种地理分布格局是生物地理学、进化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的关键核心之一。由于在空间生态学中必须考虑研究所涉及的尺度,从而选择合适的空间尺度是一个极为重要且经常发生的主题。
Chemoecology:榕树-榕小蜂共存化学生态学机制研究新进展
在最为典型的互惠共生体系植物—昆虫育幼传粉系统中,植物和昆虫的繁殖都直接依赖于对方,联系两者的“信号”是维持该系统稳定共存的关键。榕树与其专性传粉昆虫榕小蜂组成了高度专一的植物—昆虫育幼传粉系统,榕树依靠榕小蜂传粉产生种子,并为榕小蜂提供繁育场所。在该系统中,榕小蜂只在榕树处于雌花期时进入果腔传粉并产卵,而只在雄花期的榕果内收集花粉。
Plant Biol:姜花属植物繁殖生态学研究获进展
多倍化是植物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其在被子植物多样性的产生和维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期研究表明,所有被子植物在其进化历史过程中都经历了多倍化的过程。和祖先二被体相比,多倍体在一些重要性状上都产生了显著差异,如繁育系统、生态忍耐性、生长速率、传粉者、植食动物、适应性等,这些差异可能对植物的遗传变异、生活史、生理特性、地理分布等产生影响,从而使多倍体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分布到更广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