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Neurosci:帕金森病神经环路解析,不同苍白球通路调节不同
2021年4月21日 讯 /生物谷BIOON/ --帕金森病(PD)是全球患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增长最快的神经系统疾病。P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常常表现出多种运动和非运动症状,早期最明显的症状为颤抖、肢体僵硬、运动功能减退和步态异常,也可能有认知和行为障碍。随着疾病的进展,这些症状通常会发展并变得越来越严重。目前,PD的诊断仰赖病史和神经学检查,但脑部
中国首个自主创新微球制剂上市
绿叶制药集团宣布其自主研发的抗精神分裂症新药——瑞欣妥〔注射用利培酮微球(Ⅱ)〕正式在华上市。瑞欣妥?是中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开展全球注册的创新微球制剂,同时也是国内首个自主研发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为患者带来显着临床获益。因明显的治疗优势,瑞欣妥?于2019年12月被纳入优先审评程序,并于2021年1月12日获得上市批准,
绿叶制药注射用醋酸戈舍瑞林缓释微球III期临床迅速推进
12月14日,绿叶制药自主研发的创新制剂注射用醋酸戈舍瑞林缓释微球(LY01005)在中国完成针对乳腺癌III期临床研究的首例患者入组,针对前列腺癌的III期临床亦进展顺利。此外,LY01005在美国已完成I期临床。戈舍瑞林是一种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LY01005用于乳腺癌、前列腺癌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多种病症的治疗。该药物通过肌
微球型白血病精准治疗性疫苗研究取得进展
基于已批准的生物材料和巧妙的设计思想,创建新的疫苗递送系统,是提高疫苗免疫效果并拓展其应用范围的重要策略。近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血液科合作,利用自愈合大孔微球共装载白血病HLA-A*0201型抗原肽及PD-1抗体,制备出新型白血病精准治疗性疫苗,在多种白血病动物模型上均显着抑制病情进展,为白血病的精准免疫治疗带来新思
海绵共附生毛球腔属真菌活性代谢产物及降脂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海绵是多孔滤食性无脊椎动物,是大量海洋微生物的栖息地,是海洋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绵自身物理防御差,海绵共附生的微生物往往能够产生活性代谢产物来协助海绵抵抗捕食者,这些代谢产物结构独特,生物活性丰富,是海洋药物及其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刘永宏团队长期从事海洋微生物活性
基于自愈合大孔微球的新型肿瘤疫苗研究取得进展
利用已批准的安全性好的简单材料,通过巧妙的设计使其发挥更高的性能,是剂型基础研究快速进入临床应用转化的重要策略。近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基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聚乳酸简单材料开发新型肿瘤疫苗取得进展,其独特的“抗原后包埋”、“多样化装载”、“免疫环境协同调控”等特性极大地提高了抗原利用率及细胞免疫应答水平,显着抑制了肿瘤进展。
蛋白纳米笼表面精准功能化及其靶向运输取得进展
纳米材料在肿瘤组织的特异性富集是肿瘤活体无损诊断和靶向治疗的前提,主要通过两种机制实现,一种是利用增强渗透和滞留(EPR)效应,实现被动靶向;另一种是在纳米材料上装载肿瘤标志分子的识别配体,实现主动靶向。然而,也有研究发现主动靶向对纳米材料在肿瘤处的富集无贡献甚至起反作用。因此,近年来关于主动靶向功效的争议越来越多。纳米材料表面靶向配体的数目、分布及取向等参
产生嗅觉或许并不需要嗅球结构
2019年11月27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来自以色列的研究人员在对一名29岁的女性进行MRI大脑扫描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科学之谜,研究者表示,这名女性似乎没有嗅球(olfactory bulbs)结构,很多人都有两个这样的球状结构,其正好位于鼻腔上方,紧贴着大脑底部,这些嗅球结构虽然很小,但却非常重要,其仿佛一个很小的“处理盒”,鼻腔中感知周围气体的神经会反馈到这些嗅球结构中。图片
ACS Nano:聚合物涂覆的金纳米球并不损害人B细胞的天然免疫功能
2019年7月1日讯/生物谷BIOON/---在过去的20年中,纳米颗粒在医学中的使用稳步增加。然而,它们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安全性和影响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一项新的研究中,通过测试各种金纳米颗粒,来自瑞士弗里堡大学、日内瓦大学、洛桑大学和英国斯旺西大学的研究人员首次证实它们对人类B细胞---负责抗体产生的免疫细胞---的影响。据预计,使用这些纳米颗粒可改善药物产品的功效,同时限制潜在的不利影响。
Nature:构建出超级稳定的金配位蛋白笼,可用于体内的药物运送
2019年5月13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日本理化研究所和波兰雅盖隆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成功地构建出一种“蛋白笼(protein cage)”---一种纳米大小的结构,可潜在地用于将药物运送到身体的特定部位,并且能够容易地组装和拆卸,此外还能够承受煮沸和其他的极端条件。他们通过探究在自然界中没有发现的几何形状来实现这一点。相关研究结果于2019年5月9日在线发表在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