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Nat Commun:科学家重建白鳍豚物种种群历史

本周《自然—通讯》期刊发表了白鳍豚(又名白暨豚)的基因组序列 。这项研究有助于了解白鳍豚的生活习性与其被灭绝原因。 白鳍豚是世界上已知五种淡水豚(拉河豚、亚河豚、恒河豚、印河豚、白鳍豚)中存活头数最少的一种,已被公认为“功能性灭绝”。它也是鲸类动物中因人类活动而被灭绝的第一种物种。

2013-10-30

Nature:基因表达和物种差异

基因组分析能够揭示有可能决定着物种间差别的蛋白编码变化,但物种之间基因型差别中很多都是影响基因表达的调控性突变所造成的结果。Brawand等人利用高吞吐量RNA测序方法来研究来自所有主要哺乳动物分支的10个物种的六大器官(皮层、小脑、心脏、肾脏、肝脏和睾丸)中哺乳动物转录组的演化动态。

2012-11-19

Ann Bot:穇属异源四倍体物种杂交起源研究获进展

禾本科1/5物种起源于杂交事件,重建低拷贝核基因系统发育关系为解释物种杂交起源提供了证据。穇属(Eleusine Gaertn.) 隶属于禾本科虎尾草族核心群Chloris group,约10种,分布在热带东非、印度—马来西亚和热带南美洲,是典型的适应辐射类群。该属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可用于食品和医药工业。

2011-10-24

Nature:一种用于测序非模式物种的新方法

被子植物(即开花植物)是主要的作物植物,并且在碳汇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4-02-07

Nature:热带雨林如何维持高物种丰富度?

群落多样性受到真菌病原体和地面上的食草昆虫等天敌的促进,这些天敌使得任何“寄种”个体都不能变的太普遍。

2014-02-07

Lethaia:奥陶纪末大灭绝后复苏—辐射期全球腕足动物

生物大灭绝后新的演化阶段是动物群再次建群(repopulation)的关键基础所在。

2014-03-15

Plant Cell:植物种子和器官大小调控机理

植物种子和器官大小是重要的产量性状,大小调控也是一个基本的发育生物学问题。

2014-03-15

PNAS:已灭绝的新西兰恐鸟在前殖民时代的种群

一项研究发现,自从大约公元1400年灭绝的新西兰恐鸟的种群在人类到达之前没有携带种群衰退的遗传迹象。

2014-03-18

PNAS:传粉物种丧失可能对植物繁殖产生不良影响

一项研究报告说,失去一种传粉物种可能对植物繁殖产生不良影响,其结果是,全球传粉物种的衰退为开花植物和农作物带来的麻烦可能比此前估计得更多。10多年以来,研究报告了诸如蜂和蝴蝶等传播花粉的物种的衰退,但是一些研究已经提示一个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群落可以承受大多数传粉物种的消失。Berry J. Brosi 和Heather M. Briggs研究了即便只失去一种传粉物种是否也可能为植物繁殖带来麻烦。

2013-07-23

ZooKeys:在哥斯达黎加发现食竹植物虱子新物种

2008年期间的几个时期的野外工作已经导致在哥斯达黎加的高海拔地区"慕耶德山"上发现食竹植物虱子新物种。这一发现是由于线粒体DNA的分子数据分析而造成。所收集的记录已经增加了植物虱子(全世界最危险的农业害虫之一)的整体认识,这些虱子来自具有超过20%虱子的地区。 这项研究发表在开放期刊ZooKeys上。 这是一个公认的事实,也就是植物虱子也属于的节肢动物在热带地区大量存在。

201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