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新型生物电池前景可观
近日,科学家们在沙雷菌(Shewanella oneidensis)的细胞壁上发现一种微型“天线”,利用这些“天线”释放新陈代谢产生的多余能量,保持能量在细胞中的流动,从而维持细胞活力。相关结论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 沙雷菌主要生活在真空环境中,它们既是耐压菌,又是低温菌。“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细菌产生更多的电,当了解微生物的放电进程时,就可以更好的用它们进行发电。
待开发的资源:食物残渣可转化为生物燃料
据《科学美国人》网站报道,食物残渣是一种尚未开发的资源,它们可以被转化成生物燃料。环保人士、能源分析师和企业家们注意到,世界各地生产的食品中将近有三分之一被浪费了。我们如果能将其中的一小部分可回收垃圾转化成生物燃料,那么也会为垃圾填埋场腾出巨大的空间。同时,这也能为我们的房子和车子提供燃料,进而大大减少地球上的碳足迹。废弃物回收在能源多样化领域中,成为增长最迅速的一部分。
中国航空生物燃料首次验证飞行成功完成
中国航空生物燃料首次验证飞行完成
国航试飞生物燃料波音747飞机于9点30分安全落地。摄影:门广阔 首飞仪式现场,媒体嘉宾等待试飞飞机落地。摄影:门广阔 10月28日上午,中国航空生物燃料首次验证飞行由国航747飞机成功完成。 航班于8点30分起飞,9点30分落地。8点15分,生物燃料验证试飞飞机推出停机位。8点35分该架飞机顺利起飞。在空中进行起飞、降落、大角度爬升等动作后,国航747飞机顺利完成试飞。
欧盟:生物能源碳排放或超化石燃料
狂飙突进 由于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上涨,以及履行《京都议定书》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等原因,过去数年里欧盟大力发展生物燃料(特别是生物柴油)产业。1997年欧盟在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白皮书中提出:到2010年,欧盟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要达到总能源消费量的12%。 2003年,欧洲开始批准发展和使用生物燃料。
欧盟将大力发展“次生”生物燃料
根据新华网7月5日报道,欧盟能源委员会和环境委员会日前联合制定了一项关于燃料和可再生能源的欧盟法律修正案。根据该修正案,欧盟在大力发展“次生”生物燃料的同时,将控制使用粮农型生物燃料,保护农田土壤不受生物燃料发展的负面影响。
PNAS:利用回收的稻壳,可做锂电池的正极
一项研究报告说,稻壳中的二氧化硅可以转化成硅并且变为高容量锂电池的阳极,高容量锂电池对于先进的便携电子设备以及混合动力汽车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Jang Wook Choi及其同事着手利用全世界每年在稻米生产中作为废料产出的多于108吨的稻壳的巨大潜力。稻壳是由独特的二氧化硅层组成的,能保护内部的谷粒不受虫子和细菌的侵害,但是在纳米尺寸上能透气透水。
中科院“秸秆固态酶解发酵生产燃料乙醇关键技术及示范”课题启动
1月17日,由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陈洪章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秸秆固态酶解发酵生产燃料乙醇关键技术及示范”召开了课题启动会。课题参加单位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所、中科院研究生院、山东农业大学、山东龙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有关人员参会。
欧盟研究质疑传统生物燃料的可持续性
近期,欧委会气候行动总司资助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生物柴油等传统生物燃料会增加温室气体排放,而且造价昂贵,不适合作为替代燃料。 该研究估计,不考虑间接影响,生物燃料的减排成本将达每吨二氧化碳100-300欧元。而当前二氧化碳的市场价格仅为6.14欧元/吨,这意味着使用生物燃料减排的代价相当于购买排放权的49倍。不仅如此,生物燃料还会带来毁灭森林、草地等间接影响,实际上是一种增加碳排放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