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PLoS ONE:祝良等牛肝菌物种多样性与起源演化研究获进展

牛肝菌 牛肝菌是国内外著名的野生食用菌,该类真菌与多种树木形成共生菌根关系,它们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该类真菌备受国内外同行关注,其中Dentinger et al.(2010)发现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及其近缘种是个单系,共包括4属20种,它们是在气候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在早第三纪的晚始新世(42-54 Mya)在古热带起源的。

2012-05-24

:致病菌在感染宿主期间基因组演化情况

11月在线出版的《自然—遗传学》期刊上报告,研究人员利用全基因组测序法,他们追踪了一种细菌病原体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在肺囊性纤维化患者中爆发的演化情况。新研究为高通量测序技术在临床流行病设置的应用方面树立了一个榜样,也为研究致病菌在感染宿主期间其基因组的演化提供了新观点。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在肺囊性纤维化患者中的爆发会导致肺炎。

2012-11-19

JVP:徐星等揭秘飞行形态特征早期演化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和沈阳师范大学辽宁古生物博物馆胡东宇教授领导的科研小组报道了具备今鸟类飞行形态特征的反鸟类一个新属种——神秘翔鸟(Xiangornis shenmi)。这一发现不仅进一步缩小了反鸟类与今鸟类间的形态差异,而且对反鸟类以及整个早期鸟类的飞行演化是一个全新的认识。

2012-11-18

亚洲猫科动物演化和遗传多样性形成的重要机制

罗述金研究组于2014年4月8日在《分子生态学(Molecular Ecology)》发表题为“Sympatric Asian Felid Phylogeography Reveals a Major Indochinese-Sundaic Divergence”的论文,以全新的观点阐释了在第四纪冰河时期

2014-04-26

入侵植物特殊防御方式演化研究中取得进展

入侵植物在入侵地被昆虫取食的压力减小,尤其是缺少专食昆虫的取食。这将导致入侵植物的昆虫防御策略发生演化。植物减少防御的投入,而分配更多资源用于生长和繁殖。诱导防御是在植物受到刺激或伤害时才会表达出来,

2014-04-25

鳟鱼基因组有助于了解脊椎动物演化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篇文章报告了虹鳟鱼的全基因组序列。这项研究所研究的是,自大约1亿年前发生在虹鳟鱼身上的一次罕见的基因组加倍事件以来基因演化的速度。

2014-04-23

Nature:探索牙齿的演化起源

沉积岩经常含有牙齿状的小型微化石,被称为“牙形石元素”,其丰度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它们被普遍用来确定地层年代。 它们是咽部的构成部分,存在于被分类为“牙形石动物门”的像鳗鱼一样的软体动物的喉咙中。它们的组织机构很像脊椎动物牙齿,说明存在一个所谓的“inside out”演化模型,在其中牙齿起源于口腔内。

2013-10-24

:栎属叶性状演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获进展

研究植物性状对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响应不仅有助于了解植物演化的历史还可为研究植物演化的机制及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提供理论基础。化石作为过去生命的直接证据,是研究植物演化及对气候变化响应的一把钥匙。

2013-07-05

Palaeo 3:奥陶-志留纪之交笔石宏演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生物大灭绝期间化石类群的宏演化一直是古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大数据集的应用和多种统计方法的引入,相关的研究不断深入并逐渐定量化和精细。华南广泛发育了奥陶-志留纪之交五峰组和龙马溪组的页岩沉积,其中的黑色页岩中产出世界上同期最为丰富的笔石动物群,且研究历史悠久,为奥陶纪末大灭绝前后笔石动物群的宏演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013-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