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最新研究揭示熊猫种群演化史及其适应性
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完成的熊猫种群演化史及适应性相关成果在《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上在线发表。该研究通过基因组学和群体遗传学方法描绘出了熊猫完整的演化史轮廓,并指出人类活动是造成熊猫濒危的主要因素,同时也为其他濒危动物建立了一种较好的评价和保护方法。
J Ecol:丁建清研究组揭示植物入侵性与化学防御物质演化关系
入侵植物在入侵地逃逸了与其协同进化的专食性昆虫但是又面临新的广食性昆虫的取食,所以入侵植物的防御策略在入侵地会发生改变。由于入侵植物在入侵地面临的昆虫取食压力较小,所以将用于防御的资源转移到生长繁殖,从而竞争能力增强(EICA竞争力增强进化假说)。很多研究已经报道了入侵植物防御与生长之间的权衡,发现有些入侵植物的防御能力下降,但是也有很多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
Nat Commun:“中华全蝎”基因组序列帮助了解节肢动物演化
本期Nature Communications报告了“中华全蝎”(东亚地区一种常见蝎子)的基因组序列草稿。该基因组突显了这种蝎子与其猎物相关的遗传特征,包括夜行行为、进食特征以及去毒功能等等,为研究节肢动物的适应性和演化提供了一个宝贵资源。 蝎子以“活化石”著称,代表着一个独特类型的节肢动物,因为它们保持了其古代节肢动物祖先的原始解剖特征。因此,它们为研究这类动物的演化提供了一个关键模型。
Science:英国研究证实合成“XNA”可像DNA一样工作和演化
英国剑桥大学研究人员已经制作了一套合成的多聚物,它们能以DNA工作的方式来储存和复制信息。它们也可在实验室的条件下以一种类似于演化的过程变化。相关论文4月20日在线发表于Science。 Gerald Joyce在一则相关的《观点栏目》中写道:“这项研究预示着合成遗传学时代的来临,并对外空生物学、生物技术以及对生命本身的理解都有意义。
Nat Commun:身体热量的演化起源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哺乳动物控制体温的能力也许是作为用来保护后代、降低未成年死亡率的一个机制而形成的。 维持稳定体温的能力,也许使得哺乳动物能够在较冷的气候条件下生存。包括人类在内的大部分哺乳动物能通过打颤来产生热量,但身体热量的另一个来源是棕色脂肪,它能以非打颤的方式发热。
J Syst Palaeontol:金龟子甲虫演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金龟是一类常见的昆虫,是鞘翅目金龟总科(Coleoptera: Scarabaeoidea )昆虫的俗称,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
Nature:演化过程中趾头消失的机制
四足动物四肢的基本五趾结构在演化过程中以很多方式被改变过很多次,通常是通过趾头的渐进性消失被改变的。本期Nature上发表的两篇论文研究了造成哺乳动物趾头减少的发育变化。Javier Lopez-Rios等人研究的对象是牛
New Phytologist:汪小凡等被子植物心皮演化研究获进展
近日,植物学国际知名杂志New Phytologist在线刊登了生命科学学院汪小凡教授、黄双全教授等的最新研究成果“Extra-gynoecial pollen-tube growth in apocarpous angiosperms is phylogenetically widespread and probably adaptive。
Sci:周志炎等发现新生代银杏演化新证据
克伦银杏复原图 克伦银杏 近日,《国际植物科学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刊登了一项对北美第三纪银杏胚珠器官及其伴生叶片的研究。该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周志炎院士及其博士后全成等人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