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域分布兰科玉凤花属天蛾夜行传粉和种间生殖隔离研究取得进展
生殖隔离对维持生物种间的界限具有重要意义,是导致植物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之一。开展植物近缘种种间生殖隔离研究对于理解物种形成有重要作用。
唇形科青兰属分类学与生物地理学研究中获进展
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表明,神香草属和扁柄草属均应并入青兰属。结合小坚果、花萼等形态特征,该研究重新界定了青兰属的范围,并提出将其划分为九个组的属下新分类系统。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揭示青藏高原沙蜥属物种杂交带生殖隔离维持的基因组学机制
物种形成是进化生物学研究中基础且重要的问题,长期受到关注。厘清物种间生殖隔离形成的进化过程,对于探索物种形成这一科学理论问题至关重要。生殖隔离的建立和维持是物种形成过程中不同的阶段:建立是与生殖隔离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黄精属的系统演化研究取得进展
黄精属(Polygonatum)隶属于天门冬科(Asparagaceae)黄精族(Polygonateae),包含64个物种,其中,黄精、多花黄精、滇黄精等根茎不含淀粉,富含非淀粉多糖、低聚糖、皂苷、黄酮等营养和功效成分,具有重要药用价值。但目前黄精人工栽培种质混乱,分类系统不完善,黄精属的起源和演化过程仍不清楚。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
蒿属植物中新颖倍半萜二聚体的发现与抗肝癌活性研究取得重要系列进展
蒿属植物全球分布较广,我国种类众多,其中黄花蒿(青蒿)、茵陈、艾等是治疗疟疾、肝炎、风湿等多种疾病的著名中药。蒿属植物主要化学成分有单萜、倍半萜、三萜、黄酮等。结构独特、具有显着抗疟疾活性的青蒿素是由我国著名科学家屠呦呦1972年从蒿属植物黄花蒿中发现,对青蒿素进行结构改造,研发出了蒿甲醚、青蒿琥酯和双氢青蒿素,成为全球首创的抗疟新药
Horticulture Research:酸浆属果实进化发育基因组变异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茄科酸浆属(Physalis)宿存花萼在受精后随浆果发育迅速膨大,形成“中国灯笼”或膨大花萼综合征(ICS)这一创新形态,包裹浆果。然而,酸浆属果实形态、生化特性及其起源背后的遗传基础有待探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贺超英研究组等合作完成了毛酸浆(Physalis pubescens syn. P. floridana)基因组的组
研究揭示麂属动物染色体融合的分子机制及其基因组三维构象的演化
麂属动物是鲸偶蹄目、反刍亚目、鹿科、麂亚科下的一类哺乳动物,属内各物种间差异巨大的染色体数目而受到生物学家关注,是研究哺乳动物成种机制和染色体演化的优异模型。小麂、黑麂是我国特有的物种,黑麂和贡山麂是我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麂和贡山麂都有8条(雌性)和9条(雄性)染色体,它们的核型却不相同,而小麂有46条染色体。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对多种
BMC Plant Biology:杜鹃花属植物自然杂交区遗传结构研究获进展
自然杂交(natural hybridization)是指自然条件下遗传上存在明显区别的两个物种之间成功交配的现象。自然杂交在植物界中普遍存在,据统计被子植物中约有25%的物种发生过杂交或基因渐渗。杂交物种形成与适应性进化机制是进化生物学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探究自然杂交区内种群遗传结构与生殖隔离机制,有助于阐释杂交物种形成过程及其适应性进化机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揭示全球杜鹃花属植物的时空进化历史和辐射进化机制
辐射进化或进化辐射(Evolutionary radiation)是广泛发生的物种快速多样化模式,但其在物种丰富的世界广布植物大属中的发生机制缺乏深入研究,尤其是生物和环境因子如何共同驱动了进化辐射在特定区域的发生尚不清楚。杜鹃花属(Rhododendron)是北半球最大的木本植物属,也是典型的辐射进化类群,包含逾千个物种,其中约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