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ecular Plant:研究揭示温度调控稻瘟病发生的机制
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稻-病原菌互作团队,揭示了温度影响稻瘟病发生的机制,为科学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有效防控稻瘟病的发生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到流行,取决于病原、寄主植物和环境因素三要素的综合作用,其中温度是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全球气温升高是未来几十年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发现大气超细颗粒物短期暴露与血糖升高的关联及机制
超细颗粒物(ultrafine particles,UFPs),即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100纳米的颗粒物,是大气颗粒物的关键毒性组分。虽然其质量微乎其微,但对大气颗粒物的数量贡献极高。大气中的超细颗粒物可被人体吸入肺部,进入循环系统,并扩散到全身多个组织和器官,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的损伤。因此,超细颗粒物暴露的健康效应研究关注度越来越高,但目前为止健康效应的证据
Diabetes Care:太晚吃饭会影响糖耐量及降低胰岛素水平,该影响或许与褪黑素水平升高相关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每顿该吃什么,怎么吃才健康,是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科学家们进行了非常多的探索。就饮食节律而言,已有一些小型人群研究及动物研究证明太晚吃晚饭会损害身体健康,增加患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等等[1,2]。但目前仍然缺乏大规模的基于人群的研究证据来证明这一结论。近日,来自哈佛大学的Frank A J L Scheer及Ri
Ecological Monographs:揭示蜥蜴能量代谢对温度驯化响应的纬度格局与机制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态适应与保护生物学研究组副研究员孙宝珺等在Ecological Monographs上在线发表题为Higher metabolic plasticity in temperate compared to tropical lizards suggests increased resilience to clima
万人10年随访,超加工食品摄入过量与心血管病史者全因死亡风险升高38%有关
我们身边真是太多重油、重盐、重糖、重添加剂的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 UPF),想要避开它们着实不易。所谓UPF,是指那些工业化生产,至少包含5种添加剂的食品。饼干、糖果、方便面、碳酸饮料都是典型的UPF。多数UPF营养价值低,能量密度高,摄入过多不仅会加速衰老,还会增加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病和癌症的发生风险。对于有基础疾病的
人体温度为什么越来越“凉”?哈佛科学家:缺乏活动
我们通常认为,人体正常内部温度(体温)为37℃。但你会发现,在疫情防控期间,出入一些室内机构需要登记体温时,一张写满陌生人体温的记录表上,基本都是36℃左右。如今,体温达到37℃已经算是低烧了。那么这个37℃是怎么来的呢?1851年,德国医生Carl Reinhold August Wunderlich从25000名受试者中进行了数百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颁发给温度和触觉感受器领域两名科学家
10月4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戴维·朱利叶斯(David Julius)和出生于黎巴嫩的研究员阿登·帕塔普蒂安(Ardem Patapoutian),以表彰他们在“发现温度和触觉感受器”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 这些知识用于开发一系列疾病的治疗方法,包括慢性疼痛。奖金额度达1000 万瑞典克朗(约合115万美元)
世界上最初的细胞或许是利用温度来进行分裂的!
来自法国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表示,一种简单的机制或许是原细胞(protocells)生长和自我复制的基础,原细胞是现代活细胞的假定祖先;其是由双层膜所包裹的一种囊泡结构,有可能类似于第一个单细胞共同祖先(FUCA)。
The Plant Cell:揭示环境温度调控蓝光受体隐花素蛋白稳定性的机制
The Plant Cel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刘宏涛研究组完成的题为Light-Response Bric-A-BracK/Tramtrack/Broad proteins mediate cryptochrome 2 degradation in response to low ambient 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