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东亚30万年前具有现代人面部特征的人类化石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刘武和吴秀杰领导的中外合作团队在《人类进化杂志》(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 上,在线发表了题为Morphological description and evolutionary significance of 300 ka hominin facial bo
研究人员在中国首次发现混翅鲎化石
板足鲎(hòu)是生存于古生代的一类重要的节肢动物,是现代蛛形纲的近亲。因其形似蝎子,故俗称海蝎。板足鲎最早出现于奥陶纪,在志留纪达到多样性的巅峰,之后走向衰落,于二叠纪末全部灭绝。板足鲎以其独特的外形而备受关注,是志留纪(距今约4.3亿年)的“明星动物”。加之其生态多样性高,在海洋、淡水、陆地等生态环境中均占有一席之地,是了解古生代生态环境变迁的重要媒介。
海洋哺乳动物演化研究取得进展
生物进入并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标志着生命演化的重大转变。不同类别的生物分别过渡适应到相同的生态环境为研究生物对生态环境的适应及趋同演化机制的提供了机会。海洋哺乳动物是适应水生环境的特殊哺乳动物,其依赖海洋资源生存或完全生活在海洋中(少数生活在淡水环境),包括海牛类、鲸类和食肉目中的鳍足类等几个主要支系。这些动物分别独立由陆地重返海洋,是
科研团队发现34.2亿年前的海底微生物化石
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领导的,南非、法国、美国等多国参与的国际团队在南非东北部的巴伯顿绿石带,发现了保存完好的34.2亿年前海底热液系统中的甲烷循环微生物化石,该发现拓展了对早期地球上潜在宜居环境的认识。该成果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科研团队首先对来自古老海底的石英矿床样本进行了初步检查,发现其精细的丝状结构可能是已经石化的微生物碎片。
Nature:新元古代早期微生物礁群中可能有孔虫体化石
底栖微生物结构(叠层石和其他微生物岩)为显生宙前生命存在提供了的明显证据,但这些结构很难理解,因为它们很少保存有关生物体的可识别证据。
上海交大海洋学院发现与真核生物进化关系更靠近的新古菌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王风平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上在线发表了以“Expanding Asgard members in the domain of Archaea sheds new light on the origin of eukaryotes”为题的研究论文,海洋学院
真核生物化石揭示中元古代下马岭组微体化石组成面貌
距今约18.5亿至8.5亿年间的元古宙中期是地球历史中“枯燥的十亿年”(Boring Billion),从生命演化的角度来看,却是真核生物起源和早期演化的关键时期。化石记录和分子钟的研究表明,这一时期真核生物发生了多次重大演化事件,如真核细胞的复杂化、多细胞化、有性生殖起源等。然而,目前关于真核生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方面仍有未知和谜题,
东海所主持完成的三项成果喜获2020年度上海海洋科技进步奖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宋炜研究员主持完成的“棘头梅童鱼种质资源与人工繁育关键技术”成果喜获2020年度上海海洋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张衡副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太平洋重要公海渔业渔场变动规律及精细化鱼情系统的业务化应用”成果、杨胜龙副研究员主持完成的“金枪鱼渔场次表层环境特征研究与应用”成果分获2020年度上海海洋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研究揭示海洋无脊椎动物RNA病毒的遗传多样性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员崔杰课题组题为Virome in Marine Ecosystems Reveal Remarkable Invertebrate RNA virus Diversity的研究成果。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我国科学家发现能有效降解塑料垃圾的海洋微生物菌群和酶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了解到,该所科研团队成功获得一个能有效降解塑料垃圾的菌群,并从这个菌群筛查出能明显降解聚乙烯塑料的多个酶,这一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危险材料》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孙超岷带领的科研团队,自2016年开始从青岛近海采集了上千份塑料垃圾样本。经过大量筛选,科研人员发现了一个在塑料表面具有很明显定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