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中国研究人员发现让水稻既优质又高产的基因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傅向东研究员课题组27日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网络版发表报告说,他们发现了一个可以让稻米品质和产量“协同提高”的关键基因,厘清了植物细胞G蛋白信号转导途径调控种子大小作用的全新分子机制,应用到新品种水稻培育中,有望让水稻好吃又高产。“我们的‘初心’是给水稻高产关键基因dep1找个合适的‘伴侣’,没想到一找就是8年。”傅向东幽默地说。dep1能通

2018-03-01

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发现水稻氮高效利用关键基因

最近,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成才研究组在水稻氮高效利用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新突破,该成果为培育兼具高产与早熟优点的水稻品种提供了解决方案,相关研究2月24日在线发表在《植物细胞》杂志中,并被该刊作为该期精品论文推送。研究人员在前期研究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的基础上,对其同源基因的功能进行了进一步探索。研究显示,这种同源基因主要定位于液泡膜,受铵盐诱导,参与水稻对细胞内硝酸盐及铵盐利用的调

2018-02-25

川农大“水稻抗癌秘方”成果入选2017年“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日前,中国科协公布了2017年“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陈学伟研究员的成果“水稻新型广谱抗病遗传基础发现与机制解析”入选,也是四川省唯一入选的科研项目。评选结果中描述:水稻新型广谱抗病遗传基础发现与机制解析——稻瘟病被称为“水稻癌症”,常年肆虐各个水稻产区,引起水稻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是全球粮食安全的重大隐患。四川农业大学陈学伟研究组利用大数据分析,结合分子生

2018-02-23

研究发现一新型水稻雄性不育材料

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漆小泉研究组发现了一种新型的水稻雄性不育系,并揭示了其育性调控机制。相关成果于2月9日在线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该不育系同以往发现的光/温敏雄性不育系完全不同,其育性只受扬花期环境湿度的影响,相关调控机制在禾本科作物中普遍存在,对作物两系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人员发现,水稻中的三萜合酶能够催化产生一种二环三萜化合物“禾谷绒毡醇”。缺失该酶功能的水稻植株所产

2018-02-10

中国科研人员“组装”基因 使水稻高产又好吃

 记者18日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该院科研人员通过8年攻关,将水稻中的高产和优质基因筛出,重新“组装”改良水稻品种,破解了水稻“高产不好吃、好吃不高产”的难题。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所刘斌美副研究员介绍,品种是影响稻米口感最关键的内因,生长环境、气候条件以及栽培技术等是外因,二者相互结合才能生产出好吃的大米。他说,目前中国大米高端市场基本被国外品牌所占据,如日本越光、

2018-01-21

两团队合作发现调控水稻茎秆基部节长度的新基因

 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李来庚研究组与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杨远柱团队合作,发现了一个新的特异调控水稻茎秆基部节长度的基因,该基因在培育水稻半矮秆性状,提高抗倒伏能力,增加大面积水稻产量方面显示了重要的应用价值。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分子植物》。倒伏是水稻高产稳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作物矮化育种为标志的“绿色革命”主要是利用一个催化赤霉素合成

2018-01-09

水稻半矮秆性状与抗倒伏育种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李来庚研究组与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杨远柱团队合作,发现了一个新的特异调控水稻茎秆基部节长度的基因,该基因在培育水稻半矮秆性状,提高抗倒伏能力,增加大面积水稻产量方面显示了重要的应用价值。倒伏是水稻高产稳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作物矮化育种为标志的“绿色革命”主要是利用赤霉素合成基因SD1的突变体,培育半矮秆性状,提

2018-01-02

研究揭示水稻耐寒调节新途径

 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局部温度异常直接威胁作物生产。对作物耐受低温的机制进行研究,有利于基于分子设计的作物遗传改良工作的开展。目前,水稻耐寒信号转导途径框架业已建立,但其成员间的调节机制却知之不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种康率领的研究团队,针对OsbHLH002为核心的调控途径开展研究,揭示了调控水稻对低温响应和耐受的新途径。OsbHLH002是水稻bHLH转录因子家族一百多个成

2017-12-27

中科院植物所揭示水稻株型建成分子机制

 记者日前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种康带领的团队通过生理学检测、生化手段验证和遗传学观察,进一步阐明了水稻中微RNA通过植物激素信号途径调控水稻株高与叶夹角的分子机制,为理解植物激素精细调节水稻株型提供了新的资料。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植物生理学》杂志上。微RNA是近年来在多种真核生物及病毒中发现的一类长度约在22个核苷酸左右的RNA分子,并不直接编码蛋白质,但能

2017-12-07

中国科学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研究水稻次生壁形成调控机理

次生壁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天然次生壁常被生产成多种纤维制品,服务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可以作为造纸业和生物能源的原料,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次生壁是植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影响生命活动的众多生理过程。例如,水稻中次生壁合成水平与质量直接关系到株高、抗倒伏性等重要的农艺性状,因而其合成受到严格调控。研究发现,大量NAC、MYB等类型的转录因子构成复杂的网络,以应答植物体内外各种信号、精准调控次生壁生物

2017-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