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OsmiR396调控水稻对褐飞虱的抗性机制
2月7日,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昆虫发育与进化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苗雪霞和时振英为通讯作者的研究论文,论文题为The OsmiR396–OsGRF8–OsF3H-flavonoid pathway mediates resistance to the brown planthopper
研究揭示水稻识别稻瘟菌侵染机制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但稻瘟菌的危害是影响水稻高产、稳产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俊课题组在前期的研究中发现,稻瘟菌侵染水稻时可以分泌众多的蛋白到水稻的质外体中。而植物对病菌的识别主要存在于两个层面,对病菌表面保守的分子特征物质(PAMP)的识别(PTI,PAMPs triggered immunity)和对致病因子(effector)的识别(ETI,Effector
研究发现“水稻孤岛区”的人更加集体主义
请想象一下:在中国北方(秦岭-淮河线以北)农耕区,普遍种植小麦和大豆等作物的中间,有一块由于特殊原因长期种植水稻而形成的“水稻孤岛区”,这会造成生活在该区域的人们在对待他人的方式上存在系统的差别吗?以往的研究发现,耕作方式能够影响中国人集体主义的南北方差异。中国以“秦岭-淮河线”为分界线,由于气候、土壤和降雨量的差异,南北方的种植作物不同。与北方种植小麦或大豆等作物更多地依赖天气和降雨
水稻穗发芽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近年来由于极端气候频繁出现,作物穗发芽现象已呈现普遍递增的态势,即使在黑龙江寒带水稻生产区,穗发芽也呈现上升势头。穗发芽是影响水稻、小麦等主要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与东北农业大学等单位合作,在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资助下,成功鉴定克隆了两个水稻钼辅因子(MoCo)合成基因,并揭示MoCo合成途径在调节水稻穗发
研究发现水稻LC3调控生长素信号和叶倾角
11月29日,PLoS Genetics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薛红卫研究组题为SPOC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Leaf inclination3 interacts with LIP1 to regulate rice leaf inclination through auxin signaling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水
研究揭示鸟苷酸交换因子OsSPK1正调控水稻免疫反应的机制
国际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于11月17日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Yoji Kawano研究组完成的题为Resistance protein Pit interacts with the GEF OsSPK1 to activate OsRac1 and trigger rice immunity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水稻抗性蛋白Pit通过直
研究开拓改善水稻营养品质育种新路径
人类70%的粮食来自禾本科作物的胚乳。禾本科作物胚乳由糊粉层和淀粉胚乳两部分组成,淀粉胚乳主要成分为淀粉类碳水化合物,而其外部的糊粉层则富含蛋白质、脂肪酸、维生素、膳食纤维和微量元素。尽管糊粉层和淀粉胚乳的发育起源相同,但分化命运和营养物质积累迥异。因此关于糊粉层和淀粉胚乳的发育起源的研究不仅能够回答植物发育学领域的前沿问题,又可为禾本科作物营养改良和品质提高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中国科
杂交水稻新突破:可轻简机械化制种
11日,在湖南长沙县江背镇河田村,通过机械化混播制种的杂交水稻“卓两优141”长势喜人,金色稻田里收割机来回奔忙,谷粒饱满的稻穗装满箩筐,农民脸上喜色洋溢。“杂交水稻用种成本高,适合轻简机械化制种的杂交稻新品种‘卓两优141’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湖南农业大学教授、湖南希望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唐文帮说。长期以来我国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以传统方式为主,机械化程度低,耗
水稻新品种“中科发5号”和“中科发6号”通过国家审定
针对东北稻区的特点和生产需求,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研究组与中国水稻所钱前研究组、北方粳稻中心张国民研究组合作,以稻米优良品质相关基因、高产基因和抗稻瘟病基因为主线,利用分子设计育种新技术,经过精心分析和设计,育成了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宜东北稻区和西北稻区种植的“中科发5号”和“中科发6号”新品种。“中科发5号”(国审稻20180077): 具有高产、优质、多抗、分蘖强、灌浆速
研究揭示OsOAT介导氮素再利用调节水稻籽粒发育的机制
氮素再利用对于植物新生组织的发育尤为重要。在生殖生长期,超过50%的氮素来源于氮素的重新利用。研究表明,精氨酸酶通过分解精氨酸产生鸟氨酸和尿素。尿素经过脲酶的分解被植物重新利用;而鸟氨酸可以经过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作用重新进入精氨酸循环,或者经过鸟氨酸d-氨基转移酶作用进入脯氨酸循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程祝宽研究组近期的研究结果表明,OsOAT在氮素再利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O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