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nt,Cell & Environ:夏桂先等植物耐氧化胁迫研究获进展
近日,微生物所夏桂先研究组利用酵母筛选体系从碱蓬中分离了一个耐逆相关新基因SsOEP8,该基因编码叶绿体外膜蛋白,和植物对氧化胁迫的耐受性紧密相关。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Plant, Cell & Environment上。
Chi Sci Bulle:微生物油脂花生四烯酸合成研究的新进展
自然界里某些含脂类的微生物细胞是高质量油脂,特别是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生产者。微生物油脂不仅有益健康, 而且是生物柴油潜在的油脂来源。由于气候变化,耕地减少,科学家早就提出开发微生物油脂作为动植物油脂可替代的来源。但由于经济原因, 这个过程进展缓慢,其瓶颈在于微生物细胞合成油脂的效率太低。
EMBO:华南植物园研究氧化胁迫耐受机理获进展
图:OXS2定位对开花时间的影响 由高温、低温、干旱、重金属以及病虫害引起的植物胁迫,导致每年农作物的产量降低,品质下降。每种胁迫都会导致活性氧的产生,活性氧主要是由叶绿体、线粒体的电子传递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这些活性氧损伤了细胞的结构,进而导致细胞死亡。其中重金属胁迫除了影响作物产量外,植物吸收的这些有毒元素,还会通过膳食方式被人体吸收,影响人类的健康。
:NO参与过氧化氢诱导的水稻叶片细胞死亡过程
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水稻抽穗后籽粒灌浆所需要的营养物质60%-90%来自叶片的光合作用。叶片的衰老是植物发育过程中必然经历的生命现象,它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性,对植物本身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然而在农业生产上,叶片早衰则导致其过早丧失光合功能和同化作用,从而显著减少籽粒中干物质的积累,进而对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带来不利的影响。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如何影响土壤中的碳
据一项新的研究报告,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在土壤中被微生物分解(即回复成二氧化碳)的碳的速度也有所增加。这提示,土壤未来可能没有像曾经提示的那样提供那样多的碳存储。大多数的地球系统模型估计,大
揭示干旱胁迫下大熊猫主食箭竹抗氧化防御机制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我国干旱强度和受旱区域不断增加,并开始由干旱半干旱区向湿润区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西南地区屡屡发生严重的季节性干旱灾害。干旱作为一种最严重的非生物胁迫因子,极大地限制了植物的生长
Envir Sci&Tech:糖果中二氧化钛对孩子的危害不容忽视
近日,国外的一项研究表明,由于在平时生活中,孩子们比成人吃了更多的糖果,因此孩子们接受了来自糖果中二氧化钛纳米粒最大量的吸收,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杂志Environment Science&Technology上,文章中提供了最广泛的关于纳米材料的基础信息,而纳米材料恰恰是和大众健康和环境影响最相关的,纳米材料的应用领域甚至扩展到了消费食品类,可谓是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
NAT NANOTECHNOL:石墨烯抗菌分子机制被查明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黄庆、方海平、樊春海研究员与IBM沃森研究中心、哥伦比亚大学周如鸿教授组成的国际合作团队,将计算机模拟与实验紧密结合起来,在石墨烯抗菌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提出了石墨烯与细菌细胞膜相互作用的一种分子机制,相关论文已于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纳米技术》杂志。
BJC:花生四烯酸诱导前列腺癌骨转移
近日,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发现花生四烯酸(AA)可诱导前列腺癌细胞进入骨髓,这一新发现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服用他汀类药物(常用的降胆固醇药物),在某些情况下可减慢这种疾病的进展。在实验室利用前列腺癌细
Sci Rep:李寅等利用二氧化碳生产蛋白质研究获进展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环境和能源问题,二氧化碳的封存、固定和转化技术备受关注。光合自养原核生物蓝细菌(cyanobacteria)由于生长相对快、不产内毒素、表达外源基因不形成包涵体等优点,成为二氧化碳生物转化的研究热点。通过对蓝细菌进行工程改造,已经可以将二氧化碳生物转化为一系列酮、醇、酸等化学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