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Advanced Science:利用类器官芯片实现人体肝脏-胰岛互作仿生模拟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的微流控多种类器官系统,可以重现正常和疾病状态下的人类肝脏-胰岛互作。该研究论文发表在《Advanced Science》,题为:Microengineered Multi-Organoid System from hiPSCs to Recapitulate Human Liv

2022-02-24

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短期禁食是安全的,能增强抗肿瘤免疫力

  常言道: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有趣的是,在世界各地的文化和宗教中,大多都有着禁食相关的风俗习惯,例如斋戒、寒食节等,但这些禁食行为更倾向于锤炼人的精神,或是纪念先人,激励我们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近年来,禁食成为一种十分流行的减肥方式,在社交网络上,不少人都声称这是最好的减肥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表明,除了能减

2022-02-08

Advanced Science:秦建华团队利用类器官芯片实现人体肝脏-胰岛互作仿生模拟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微流控芯片研究组研究员秦建华团队利用类器官芯片,建立了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来源的肝-胰岛类器官互作体系,在体外模拟人体肝脏-胰岛轴及其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糖刺激响应,为糖尿病等复杂代谢性疾病研究和新药发现等提供了新策略和新技术。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威胁人类健康。人体内糖稳态调控受多种组织影响,包括脑、

2022-02-08

Cell:在三维空间中模拟活的最小细胞的行为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和克雷格-文特尔研究所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报道,他们构建出活的“最小细胞”,其基因组只剩下最基本的要素,与此同时,他们构建出一种反映细胞行为的计算机模型。

2022-01-31

Cell子刊:利用患者衍生性心肌细胞在体外模拟心律失常性心肌病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日本大阪大学的研究人员报告说,衍生自一名患有称为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rrhythmogenic cardiomyopathy)的遗传性心脏病的患者的心肌细胞在实验室中生长时不能正常收缩,而替换一种造成这种影响的突变基因可以修复这一缺陷。

2022-02-06

Advanced Science:利用类器官芯片实现人体肝脏-胰岛互作仿生模拟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微流控芯片研究组研究员秦建华团队利用类器官芯片,建立了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来源的肝-胰岛类器官互作体系,在体外模拟人体肝脏-胰岛轴及其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糖刺激响应,为糖尿病等复杂代谢性疾病研究和新药发现等提供了新策略和新技术。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威胁人类健康。人体内糖稳态调控受多种组织影

2022-01-26

《细胞》子刊:科学家发现模拟禁食可抑制三阴性乳腺癌干细胞,并可增强靶向药疗效

  近期,一项发表在《细胞代谢》杂志上的新成果说明了FMD限制肿瘤进展的详细机制[2]。原来,FMD可通过降低葡萄糖水平和蛋白激酶A(PKA)信号传导抑制三阴性乳腺癌(TNBC)干细胞,且能够在分化癌细胞中激活多种可被药物靶向的通路,也就是说FMD可以有效增强相关靶向药物的疗效。研究者分别在体外和小鼠体内进行了实验,体外使用低血清、低葡萄

2021-11-10

《自然》子刊:每月模拟禁食一周,实现炸鸡自由?科学家发现间歇性禁食能预防长期高脂饮食的坏处,身材不发胖,心血管更健康

 近期,发表在《自然·代谢》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可谓高脂饮食爱好者狂喜。来自南加州大学的科学团队在小鼠中发现,只要每个月来一周模拟禁食饮食(fasting-mimicking diet),高脂饮食带来的肥胖、代谢问题和心血管问题就能够得到大幅度改善,多个指标与长期执行健康饮食的小鼠无异[1]。先来说说这个模拟禁食饮食。这是科学家们在之前的研究里开发出的

2021-11-09

科学家开发一种可用于mRNA细胞溶质传递的病毒模拟细胞膜涂层纳米颗粒

  随着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纳米给药已成为现代医疗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纳米药物的一大挑战是细胞摄取药物后有效的内体逃逸,因为大多数药物载荷需定位于除内体外的亚细胞结构后发挥活性,而病毒可以通过内吞作用后引发膜融合,由此将其遗传物质递送至宿主细胞的胞质中。既往对于甲型流感病毒的研究显示,病毒表面发现的血凝素(HA)蛋白在内体的pH值内环境下

2021-12-08

中国科学家培育出世界首个全面模拟人类AD的大鼠模型

 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期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以进行性记忆下降和认知功能减退为特征。AD不但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也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AD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主要是老年斑(SP)、神经元纤维缠结(NET),基于此,科学家已经提出了β淀粉样蛋白假说[1]和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假说来解释发病机制。尽管在发病机制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进展,但迄今

202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