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植物与微生物群落β多样性对氮沉降响应机制的差异
植物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相互关联、互相影响。环境变化将可能改变长期演化形成的植物-微生物群落结构,从而对生态系统多样性及功能产生深远影响。以氮沉降为例,氮沉降上升严重威胁陆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已有研究表明,氮沉降造成植物和微生物物种丧失(α多样性的下降),群落结构(β多样性)发生改变。然而,学界尚不清楚氮沉降如何影响植物和微生物群落的
研究揭示仰韶文化古代人群母系遗传结构
《遗传学报》(英文版)(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巧妹研究团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顾万发、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原海兵完成的关于距今约5500-5000年的中国河南荥阳青台遗址古代人群线粒体全基因组研究成果。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重要的
Nat Commun:揭秘表观遗传修饰驱动B细胞命运的分子机理
2021年5月16日 讯 /生物谷BIOON/ --B细胞的B1和B2谱系会以不同的方式来保护机体抵御病原体的侵袭,目前研究人员并不清楚DNA CpG的甲基化组在指定上述两种B细胞命运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题为“B1a and B2 cells are characterized by dis
Cell:植物抗病小体研究中获进展
作物病虫害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威胁我国食品安全。数目众多的抗病蛋白通过感知病原菌的存在,迅速启动防卫反应、保护植物免受侵害,是农作物稳产高产的重要保障。然而,抗病蛋白的关键作用机制多年来一直是困扰植物抗病领域的重大难题。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周俭民课题组与清华大学研究组前期合作发现,抗病蛋白ZAR1在体外激活后能
水龙骨科植物系统学研究获进展
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是蕨类植物第二大科,也是蕨类植物中最进化的类群。该科多为附生植物,全世界有1600余种,在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形成2个分布中心。20世纪40年代,植物学家秦仁昌首次重新界定水龙骨科,该科的范围和科下分类发生了变动,亚科和属的概念难以统一。水龙骨科植物起源时间较晚并伴随着快速辐射分化,不同分支具有明显的进化速率异质性,由于少
研究开发CoTECH实现单细胞多维表观重构
细胞命运或状态由多维度染色质修饰景图及其调控基因表达谱决定。虽然各类组蛋白修饰、转录因子结合等表观因子调控的机制与结果各异,却协同决定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全局性的研究多维度的表观因子相互作用有助于理解生命发育基因表达调控的机制和细胞命运的决定,以及疾病发生过程基因表达异常的原因,为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虽然目前已有多种能在单细胞水平上高精度解析单一表观修饰
研究揭示人类衰老细胞空间基因组表观调控核心机制并绘制衰老相关染色质全局景观图谱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孙宇课题组经合作研究在Nature Aging上,在线发表题为KDM4 Orchestrates Epigenomic Remodeling of Senescent Cells and Potentiates the Senescence-Associated Secretory Ph
研究揭示α-syn家族性遗传突变导致帕金森病的机理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中心刘聪课题组与何凯雯课题组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Wild-type α-synuclein inherits the structure and exacerbated neuropathology of E46K mutant fibril strain by cross-seeding,在线发表在PNA
植物SLAC1冷冻电镜结构研究取得进展
气孔是植物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窗口。气孔通过感应和解码多种外界环境信号如干旱、CO2和臭氧等,介导植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过程。此外,气孔还是病原微生物的入侵通道,参与植物抗病的免疫响应。气孔控制植物CO2摄取和水分蒸腾散失,其开闭受到高度严格的调控。因此,植物气孔感应重要外界信号分子的机理解析对作物抗旱、粮食稳产和解决水资源短
植物二倍半萜研究取得进展
二倍半萜(C25)为含有五个异戊二烯单元的特殊萜类天然产物,与其他类型萜类相比较为少见,目前仅报道1300余个,多数在海洋生物中发现。二倍半萜在植物中分布广泛,而发现的化合物总数不多,仅报道150余个。由于植物二倍半萜结构新颖复杂、生物活性多样,引起了国际广泛关注和研究。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黎胜红研究团队致力于植物二倍半萜的化学多样性、生物功能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