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揭示水稻籽粒大小表观遗传调控新机制
水稻籽粒大小决定稻米的产量和外观品质,并受多个数量性状位点(QTLs)的控制;其中,编码组蛋白乙酰化酶的GRAIN WEIGHT 6a(GW6a)是水稻籽粒大小和产量的正向调节因子。目前对于GW6a依赖的基因调控网络尚不清楚。在拟南芥中,泛素受体DA1通过调控细胞增殖期来控制种子和器官的大小,然而,尚不清楚DA1家族成员是否以及如何调
New Phytologist:研究揭示水稻miRNA和花粉发育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
New Phytologist近期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段成国课题组和厦门大学教授李庆顺课题组合作完成的题为Intragenic Heterochromatin-mediated Alternative Polyadenylation Modulates MiRNA and Pollen Developme
研究揭示高温诱导植物热形态建成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
全球气候暖化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进而威胁粮食安全。在拟南芥中,组蛋白变体H2A.Z在环境和发育信号响应基因上富集。当环境温度升高时,H2A.Z从温度响应基因的染色质上去除,并往往伴随基因的表达激活,从而促进植物在高温下的形态建成。然而,学界尚不清楚H2A.Z从特异位点上去除并激活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7月6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
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研究发现植物病毒通过劫持介体昆虫囊泡运输系统实现高效传播新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病毒病害流行与控制创新团队发现植物病毒在介体昆虫内通过劫持囊泡并促进其形成一个大囊泡而将病毒释放到细胞外的高效传毒机制。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分子植物病理学(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上。据介绍,约70%的植物病毒需要依靠介体昆虫进行传播,病毒随着昆虫取食植物汁液而被
小麦穗型形成的遗传基础解析研究取得进展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为全世界人口提供了约20%的能量摄入和重要的蛋白质来源。我国是小麦生产和消费大国,培育高产小麦品种、不断提高小麦产量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穗长和穗密度作为重要的穗相关性状,与产量密切相关。因此,鉴定、验证和克隆穗长和穗密度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QTL)或基因对解析它们的遗传机制
Nature Biotechnology;报道一种表观遗传编辑育种新技术
随着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至2050年粮食产量需要再增加50%才能完全满足需求,如何进一步提高作物产量是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加之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土地干旱半干旱加剧、极端天气等也给粮食安全带来巨大挑战。与此同时,土地沙漠化和荒漠化严重,对大自然和人类健康的危害也在日益加剧,如何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的整体生态文明的同时能提供更多的植物原材料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冠层光谱对植物功能性状调控研究获进展
植物功能性状通常反映环境变化下植物资源获取和投资之间的权衡策略。植物叶片作为将无机碳转化为有机碳的主要器官,其比叶面积(即单位面积的叶片质量,LMA) 表征着叶片形态、生理和生化功能以及生态系统特征和过程,是“叶片经济谱(Leaf Economics Spectrum)”理论的核心性状。因此,准确理解LMA变化的非生物驱动因素以及LMA的结构和组成基础,是预
昆虫取食诱导的植物系统性信号保守性研究取得进展
自然界中,植物能够感知局部的胁迫,并产生某些系统性信号以介导整个植物的生理响应。植物的系统性响应至少存在三种类型:对病原体的系统性获得抗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对损伤和昆虫取食的系统性损伤响应(systemic wound response)以及对非生物胁迫的系统性获得适应(systemic acquired accl
徐丛剑教授团队在PGT生殖遗传阻断技术方向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国际权威临床医学研究期刊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IF=11.492)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上海红房子妇产科医院)徐丛剑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A comprehensive and universal approach for embryo testing in patients
东非高山特有千里木属植物系统发育及生物地理学研究获进展
千里木属(Dendrosenecio)隶属菊科(Asteraceae),包括11个物种和5个亚种,特有分布于东非高山地区,为世界著名的高山植物类群之一,也是研究高山植物辐射分化及适应性进化的理想材料。长期以来,虽然学界高度关注这一类群,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分子标记来揭示其属内系统发育关系,该类群的分类处理以及其辐射进化模式问题未能得到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