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穗型形成的遗传基础解析研究取得进展
来源:成都生物研究所 2021-08-08 17:30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为全世界人口提供了约20%的能量摄入和重要的蛋白质来源。我国是小麦生产和消费大国,培育高产小麦品种、不断提高小麦产量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穗长和穗密度作为重要的穗相关性状,与产量密切相关。因此,鉴定、验证和克隆穗长和穗密度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QTL)或基因对解析它们的遗传机制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为全世界人口提供了约20%的能量摄入和重要的蛋白质来源。我国是小麦生产和消费大国,培育高产小麦品种、不断提高小麦产量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穗长和穗密度作为重要的穗相关性状,与产量密切相关。因此,鉴定、验证和克隆穗长和穗密度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QTL)或基因对解析它们的遗传机制和培育高产小麦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解析小麦穗长和穗密度的遗传机制,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龙海团队利用川麦42×科成麦1号的DH群体(CK1)和川麦42×川农16的RIL群体(CC)在多个环境中进行QTL定位。其中,川麦42是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杨武云利用人工合成小麦的培育优良小麦品种,具有产量高、抗条锈病能力强等优点。相比于川麦42,科成麦1号和川农16穗长较短、穗密度较高。基于3年2点5个环境的表型数据,共鉴定到34个穗长和穗密度的QTL,其中,6个主效QTL在超过4个环境中被稳定检测到,解释了7.13-33.6%的表型变异。这些主效QTL位于染色体5A和6A上的两个基因组区域,分别被命名为QSc/Sl.cib-5A和QSc/Sl.cib-6A。两个主效QTL对穗长和穗密度的影响存在显着的加性效应。此外,通过开发与之紧密连锁的KASP分子标记,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中进一步验证了QSc/Sl.cib-5A和QSc/Sl.cib-6A。比较分析结果表明,QSc/Sl.cib-5A不是春化基因Vrn-A1和基因Q;QSc/Sl.cib-6A可能是新的穗长和穗密度位点。效应分析结果显示,QSc/Sl.cib-5A和QSc/Sl.cib-6A对其他产量相关性状(包括株高、千粒重和粒长)均具有显着影响。此外,基于基因表达模式、基因注释、直系同源分析和序列差异分析,TraesCS5A01G301400和TraesCS6A01G090300被认为是QSc/Sl.cib-5A和QSc/Sl.cib-6A可能的候选基因。该研究鉴定到的主效QTL和开发的KASP分子标记为后续穗长和穗密度相关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克隆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有助于小麦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生物谷Bioon.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