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Biol Chem:研究发现类泛素蛋白NEDD8经蛋白酶体降解的分子机制
10 月 25 日, 国际学术期刊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胡红雨课题组的研究论文“NEDD8 Ultimate Buster-1 Long (NUB1L) Protein Promotes Transfer of NEDD8 to Proteasome for Degradation through the P97UF
J Virol:张奇亚等发现可编码藻胆体降解蛋白的首株无尾噬藻体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Journal of Virology在线提前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A Novel Cyanophage with a Cyanobacterial Nonbleaching Protein A Gene in the Genome。”,文章中,研究人员发现了首株无尾噬藻体的全基因组结构及其具有的编码藻胆体降解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Nature:“GIRK2–G-蛋白蛋蛋”二聚体的结构
“G-蛋白耦合受体”(GPCRs)的激发导致G-蛋白亚单元GG 和 G 从GPCR的细胞内表面上释放。GGG然后可以结合到“由GGG蛋白门控的内向整理器K+”(GIRK) 通道上,并激发后者,使该通道的孔打开。GIRK通道的打开驱动膜电压朝向“静息电位”(“能斯特电位”)变化,这将使膜去极化的速度降低。
Cell:核糖体——人类生命最基本的分子机器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洛萨拉摩斯国家实验所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揭示人类机体的核糖体或许更为多样化,核糖体序列的微小改变就会改变其作用机制,进而使核糖体不断适应变化中的环境。
JCI:顾建新研究组发现核糖体蛋白能够促进肝细胞癌的化疗耐药及生长
近日,由上海复旦大学顾建新教授所在的研究组发现,核糖体蛋白RACK1能够促进了肝细胞癌(HCC)的生长及化疗耐药。相关研究成果于6月1日发表在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 众所周知,翻译的起始与细胞周期进程及细胞生长相偶联,然而,过多的核糖体的合成及翻译起始通常都导致了肿瘤的转化及存活。
Nat Stru& Mol Bio:秦燕等揭示核糖体对翻译因子调控的新机制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自然—结构和分子生物学》(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 在线刊登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秦燕研究员的最新科研成果“A conserved proline switch on the ribosome facilitates the recruitment and binding of trGTPases,”,文章中...
Nature子刊:延伸体复合物环状结构有助确保蛋白准确产生
延伸体复合物环状结构固定住tRNA,它是由两个三蛋白组(标识为黄色、绿色和蓝色的三个蛋白组成的)成对排布而形成的。图片来自EMBL/S.Glatt。 来自德国海德堡市欧洲分子生物实验室(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Laboratory, EMBL)和法国斯特拉斯堡市分子细胞和遗传学研究所(Institut de Génétique et Biologie Molécul
Nat Commun:低温电子显微镜技术实现对耐药细菌核糖体的结构改变进行成像
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慕尼黑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低温电子显微镜成像技术成功揭示了对红霉素耐药的细菌的核糖体结构变化的特性,这对于开发新型抵御耐药性细菌的抗生素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希望。
Nature:Lsm蛋白质复合物特异性识别剪切体U6 RNA的分子机制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组首次研究了Lsm2-8蛋白质复合物自组装的晶体结构及其特异识别U6小核RNA 3‘末端序列的分子机制。
JBC:揭示核糖体或可作为抗击朊病毒疗法的新型靶点
2013年7月3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来自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研究者通过研究揭示,治疗神经变性的朊病毒疾病如疯牛病和克雅氏病或依赖于核糖体的帮助,核糖体是细胞的蛋白质合成机器,相关研究成果刊登于国际杂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 朊病毒病是一种由于朊病毒蛋白发生错误折叠引发的致死性神经变性疾病,朊病毒病的例子如羊瘙痒症、疯牛病和克雅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