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鱼再现心脏收缩
心脏如一台功能强大的发动机,向人体全身供应血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心脏病却是人类死亡的第二大杀手。在人体心脏因病损而部分或完全丧失功能,无法维持全身正常循环时,可移植一种用人工材料制造的机械装置以暂时或永久地部分或完全代替心脏功能、推动血液循环,这种装置即人工心脏。近日,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一项新研究发现,一种由人类心脏细胞制成
Diabetes Care: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算法或能更好地管理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风险
来自耶鲁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名为INSIGHT的新型在线工具,其或能为SGLT2抑制剂在开具处方时提供一种机器学习方法,从而让2型糖尿病患者获益最大。
Human Genetics:基于机器学习建立人类遗传重组图谱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李海鹏研究组等在Human Genetic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Fine human genetic map based on UK10K data set的研究论文。遗传重组是生命进化的基础,在有性生物形成配子的过程中,来自父方和母方的染色体相互交换遗传物质,从而增加了相邻基因间不同等位基因的组合,丰富了
沪科研团队研发出自主智能无针疫苗注射机器人
同济大学齐鹏团队应用世界领先的人体三维模型识别算法及自适应机器人技术,结合机电一体化无针注射器设计,联合多家技术企业和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共同开发了一款全自动无针头疫苗注射机器人。17日,该款全自动无针头疫苗注射机器人正式发布,这也是国内首次发布此项完整技术验证方案。该自动疫苗注射机器人可自动识别人身上指定的疫苗注射位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糖基化酶碱基编辑器的机器学习研究中获进展
碱基编辑技术可实现精确的碱基转换,当前,有三类碱基编辑器被广泛应用,包括胞嘧啶碱基编辑器(cytosine base editor,CBE)、腺嘌呤碱基编辑器(adenine base editor,ABE)、糖基化酶碱基编辑器(glycosylase base editor,GBE)。2020年,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
全球首个可自我繁殖的活体机器人问世,AI 立了大功
在我们眼中,机器人从来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这些材料可以让机器人既强壮又灵活。而现在,一种新型异种机器人已经诞生,来自美国佛蒙特大学、塔夫茨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研究团队研发出了有史以来第一款可自我繁衍的活体机器人,它完全打破了人们对于机器人的固有印象,并且有望在未来为外伤、先天缺陷、癌症、衰老等提供更直接、更个性化的药物治疗。这项研究成果以
基于机器学习开发适用于中国人群的衰老评估指标
近日,德睿智药团队与浙江大学、昆山杜克大学在《Frontiers in Medicine》(影响因子5.1)联合发表论文。该研究使用机器学习(ML)方法建立了一个基于中国中老年人群的生物年龄测量方法,并证明了基于机器学习的生物年龄与疾病发生率及死亡率间存在密切联系,同时发现基于机器学习的生物年龄相较于以往方法具有优势。德睿智药团队负责该研究的建模
磁控连续体微型机器人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纳米自动化课题组在磁控连续体微型机器人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A Flexible Magnetically Controlled Continuum Robot Steering in the Enlarged Effective Workspace with Constraints fo
哈佛医学院权威盘点:过去10年,医疗机器人最重磅突破有哪些?
机器人学是一门具有前瞻性的学科,旨在帮助人类克服一些重大挑战。然而,在医疗机器人领域,清楚地了解研究界最近取得的成就,以及这些工作在临床需求和商业化方面的地位,对于规划未来发展路径十分重要。近日,哈佛医学院通过一篇综述文章分析了过去十年医疗机器人领域的八个关键研究主题,通过搜索标准确定了十年中被引用最多的论文,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种便捷
5G技术助力冬奥医疗保障 京张携手远程完成机器人神经外科手术
近日,北京天坛医院指导、联合张家口第一医院共同成功完成5G通讯下远程机器人神经外科手术,这是河北省首台、国内第三台5G环境下机器人辅助定位脑深部电极植入术。当日上午,在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手术室内,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挂职张家口市第一医院副院长的杨岸超医生正对着屏幕,通过5G网络与北京进行连线。网络的另外一端连着北京,坐着的是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贾旺,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