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Nat Microbiol:细胞或能通过剔除细胞表面的胆固醇来保护自身免于病原体感染

2020年4月18日 讯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Microbi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当免疫系统检测到危险时,机体中某些对细菌感染非常易感的细胞或会通过重组其表面的胆固醇来保护自身免受伤害;相关研究结果或有望帮助开发并不使用抗生素的抵御感染的新型疗法。图片来源:

2020-04-18

SARS-CoV-2的致命弱点或是其与SARS抗体的结合

Scripps研究所的科学家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21世纪初从一名非典(SARS)幸存者身上发现的一种抗体揭示了最近这种导致COVID-19的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弱点。今天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的这项研究,首次以接近原子尺度的分辨率描绘了人类抗体与新型冠状病毒的相互作用。这种抗体是在SARS(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感染时产生的,尽管SARS是由SARS-

2020-04-03

Nat Biotechnol:开发出能同时对多个基因组进行编辑的超强基因编辑工具—CHyMErA

2020年4月5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Biotechn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多伦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技术能同时对基因组中多个位点进行编辑,从而就有望帮助研究不同DNA的组合与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关联。基于CRISPR的DNA编辑技术能通过对任何人类基因进行精确剔除来研究其功能,从而就

2020-04-05

经过改进的CRISPR-Cas9不受PAM的限制,可靶向整个基因组中的任何

2020年3月30日讯/生物谷BIOON/---许多基础研究人员和临床研究人员正在测试利用一种简单有效的基因编辑方法来研究和校正导致从失明到癌症等各种疾病的致病突变的潜力,但是这种技术受到一定限制,即必须在基因编辑位点存在某个较短的DNA序列。如今,来自美国麻省总医院(MGH)的研究人员对这个基因编辑系统进行了改进,使得它几乎不再受到这种限制,从而有可能潜在

2020-03-30

我国科学家揭示全新DNA复制起始调控机制

 DNA复制是一个确保遗传信息精确传递的生命过程。细胞在DNA合成前期G1期时,复制起始识别复合物识别染色质上的复制位点,进一步招募DNA解旋酶MCM(Minichromosome maintenance)等,形成复制前体复合物,完成复制起始位点的认证。而当细胞进入复制期S期时,被认证的复制起始位点被选择性地激活使用。真核生物DNA复制起始位点的选

2020-03-17

Nature点评:儿童和成人一样新型冠状病毒

2020年3月6日讯 /生物谷BIOON /——儿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可能性与成人相当,这是迄今为止关于被称为SARS-CoV-2的病毒传播最详细的研究之一,该分析基于中国深圳的数据,部分回答了围绕此次疫情最紧迫的问题之一:儿童在疫情的状况。此前的研究表明,与其他年龄组相比,儿童感染冠状病毒后出现严重症状的可能性要小得多。但尚不清楚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被感染,还

2020-03-06

研究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长非编码基因SLEAR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好发于育龄期女性,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1:9,中国的患病率约为31-70/10万。一般认为SLE的发生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均相关,其中遗传因素发挥重要作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共发现超过100个与SLE易感性相关的单个核苷酸多态性(SNPs

2020-02-03

Nat Biotechnol:“机器学习”帮助鉴定磷酸化

EMBL的欧洲生物信息学研究所(EMBL-EBI)的研究人员创建了迄今为止最大的参考磷酸化蛋白质组,将近120000个人类磷酸化位点。为了识别最重要的成员,他们使用了一种机器学习方法,能够根据功能重要性对其进行排名。

2019-12-13

有机氯农药暴露和GSTs基因对肝癌风险中的交互作用研究获进展

有机氯农药(OCPs)虽已被广泛禁用,但是由于其在自然界中过长的半衰期(DDT长达30年)导致目前环境介质仍存在残留。人群主要通过食物链途径普通暴露于OCPs,OCPs已被列为可致癌物。由于肝脏作为OCPs的靶器官和重要代谢解毒器官,OCPs外源暴露水平和内源遗传解毒代谢能力可能共同影响OCPs的健康效应。当前的研究往往侧重OCPs环境暴露或遗传因素对肝癌风险的单独作用,而关于OCPs外源暴露和内

2019-11-17

利用三代变异检测技术研究番茄驯化一个重复片段中和了一种影响番茄育种障碍的隐秘变异

 第三代测序技术崛起了,伴随而来的三代变异检测技术也成为发现大片段结构变异的新宠儿,从2016年医学研究人员首次用 PacBio 测序技术找到致病性结构变异成功诊断罕见疾病,到2018年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的研究人员采用 Nanopore 测序技术精确诊断出一段长达 7Kb 的缺失突变并明确了结构变异的来源,再到2019年利用 PacBio 测序技术系统揭示人类基因组中结构变异的特

2019-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