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发现决定昆虫翅膀的部位
现代昆虫唯一已知的背侧附器是翅膀及其衍生物,它们仅仅出现在其第二及第三胸节上。然而,在化石记录中翅状垫却存在于昆虫其它的无翅节段上。 现在,Takahiro Ohde及其同事证明,2个分别出现在黄粉虫甲虫 Tenebrio molitor 第一胸节和腹节上的特别翅状垫可通过减少该昆虫中 Hox 基因的表达而被诱导成为翅状附器。相关论文发表在3月14日的Science上。
PRSBBS:日研究发现陆生昆虫在水中行走机制
近日,日本物质和材料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在利用金花虫进行的实验中发现,生活在陆地的昆虫依靠其脚掌纤毛储存的气泡,在水中也能牢牢抓住物体表面行走。8月8日出版的英国科学杂志《皇家学会生物学分会学报》(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刊登了论文。 金花虫体长8毫米左右,如同小型的金龟子。
Zootaxa:发现网蝽科昆虫新种
网蝽科(Tingidae)包括微小至小型的昆虫,体长一般为3.0-4.0mm,最大者可达7.0mm,小者只有2.0mm;因其头胸背面、前胸背板和翅上有许多网状花纹而得名“网蝽”。该类昆虫体小,肉眼不易观察,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其独特的美丽。
国内唯一昆虫研究中心落户上海
中国首个昆虫研究中心近日在上海金桥正式启动。 中心占地约300平方米,拥有昆虫培养室、准备室、测试实验室以及昆虫饲养研究室。在该中心,昆虫将在严格的卫生条件以及质量控制下得到培育,以便研究人员更连贯和准确地对这些昆虫进行研究。此外,不同规模的测试中心能够模拟各种不同的家庭环境,例如卧室或客厅。
PLoS One & Syst Entomol:昆虫形态学三维重建方法的建立于应用
昆虫形态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一直在昆虫分类学、昆虫系统学及昆虫胚胎学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技术和方法不断地被引入该领域。计算机三维重建方法因其可以真实而直观的反映动物体的空间形态结构,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动物形态学研究领域。
PNAS:黄勇平等昆虫遗传调控研究获进展
4月8日,《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黄勇平课题组关于家蚕遗传调控的最新研究成果“ Transgene-based, female-specific lethality system for genetic sexing of the silkworm, Bombyx mori”。同日,Nature News也对相关内容进行了介绍。
Nat Commun:全球变暖对昆虫种群的影响
据本期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昆虫物种在欧洲的分布取决于昆虫的身体颜色和环境温度。这些结果为预测气候变化对昆虫的影响提供了一个潜在手段。
Nat Commun:由昆虫得到启发的抗菌表面
本期Nature Communications报告了用“黑硅”做成的一种合成抗菌表面。这种材料是从蜻蜓翅膀的表面得到灵感的(蜻蜓翅膀已知有天然抗菌特性),并且可能会导致其他仿生抗菌表面的研发。
Science:最新发现首种“齿轮昆虫” 腿部齿轮协调弹跳
据国外媒体报道,机械齿轮普通存在于日常用品中,从手表至汽车发动机,但最新一项研究显示,“齿轮”结构最早源于自然界。 一种叫做“伊苏斯虫(Issus coleoptratus)”的昆虫,擅长在植物之间跳跃,被认为是自然界首个具有功能性齿轮结构的生物。该昆虫后腿的咬合齿轮结构有助于它的腿部同步跳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