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12亿元打造40万亩种业基地
记者日前获悉,国家农业科技城良种创制中心预计投资12亿元在四川彭州市兴建西南分中心及产业转化基地,该项目建成后主要用于种苗培育、基因筛选试验、生物技术试验圃、生物技术释放基地、作物原种研究基地等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和作物新品种培育。 按照成都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了“产业倍增”的目标,明确指出要重点发展高端种业。
:成都生物所研究发现推动两栖动物适应高海拔环境的候选基因
寻找生物适应高海拔环境的遗传机制是近年来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热点之一,然而已有大部分研究都是针对恒温动物,对于变温动物适应高海拔环境的遗传机制还很不清楚。与恒温动物相比,变温动物在生理和行为特征上都有诸多不同,这也暗示了它们在进化过程中可能有独特的适应高海拔环境的机制。
16位院士专家加盟成都国际医学城
成都2012年4月10日电 /美通社亚洲/ -- 4月7日,16位医学健康专业的院士齐聚成都温江,受聘成为成都国际医学城的专家顾问,并在首届年会上围绕成都医学城国际化、世界级高端产业基地的定位提出了精彩的建议和指导,与地方政府共同探寻健康产业发展前景。
成都生物所发明一种公厕除臭的复合生物制剂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一种用于公厕除臭的复合生物制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专利号:ZL 201210190627.9)。
成都生物所完成脱落酸高产菌株全基因组测序
3月8日,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在上海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的协作下,该所完成了脱落酸高产菌株灰葡萄孢霉(Botrytis cinerea) TBC-A的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工作。 B. cinereaTBC-A是成都生物所经过多年改良筛选及系统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脱落酸高产菌株。
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发明一种畜禽粪污微生物除臭菌剂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一种畜禽粪污微生物除臭菌剂、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近日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210190607.1)。 恶臭污染是世界公认的七大环境公害之一,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畜牧业得到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但由畜禽粪便引起的恶臭污染已成为恶臭污染的最主要贡献之一。
PLoS ONE: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发现仙琴蛙的听觉系统具有季节可塑性
蛙类的繁殖行为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季,雄性进入繁殖季节,开始大声鸣叫,以争夺配偶和领地。此时,雌性的听觉系统需要处理各种复杂的鸣声信号,例如,雌性仙琴蛙可根据鸣声的结构特点判断鸣声是否从洞穴中发出;冬季,蛙类进入冬眠,无需处理复杂的声音信号,此时最重要的是节约能量过冬。由此可推测:蛙类可能在冬季降低听觉系统的敏感性,以节约能量过冬,而在春季提高听觉系统的敏感性,处理各种复杂的声音信号。
成都生物所发明伊枯草菌素A的制备方法
日前,成都生物所“一种新的伊枯草菌素A及其同系物的制备方法”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 伊枯草菌素A及其同系物,主要来源于芽孢杆菌属菌株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广谱抗病性和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对植物和动物病原菌具有较高的抑制活性,尤其具有强烈的抗真菌活性。但由于其发酵生产技术落后、产量低、成本高、控制难度较大等问题,制约了工业化生产和商业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