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PNAS:郭峰团队开发智能化平台,改善癌症免疫治疗

免疫细胞浸润和细胞毒作用在炎症和免疫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的癌症免疫治疗筛选方法忽略了T细胞穿透肿瘤间质的浸润能力,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实体瘤有效治疗的发展。

2022-12-05

Nature子刊:利用高通量液滴技术对来自接受ART药物治疗的HIV感染者的HIV前病毒及其宿主整合位点进行测序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是通过将它的基因组整合到受感染的宿主细胞中,进入可逆的潜伏状态,从而逃避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

2022-04-18

北航常凌乾团队开发具有电穿孔功能通道针阵列,用于实体肿瘤药物高效递送

 基于全身循环的给药模式是癌症化疗最常见的方式。在临床上,化疗药物作用剂量与全身毒性之间存在矛盾关系。局部给药策略可以提高药物在靶部位的积累,但缺乏促进药物同时实现高效肿瘤内递送和细胞内转运的能力,仅依靠被动扩散的药物递送常导致肿瘤细胞内化疗药物含量低,肿瘤杀伤效果欠佳。针对这一问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常凌乾等人在 Advanced Function

2021-12-18

高通量筛选塑料解聚酶研究中获进展

   塑料污染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塑料污染不仅会破坏生物多样性、加剧气候变化,更危及人类和地球的健康。微生物降解塑料是理想、环保的方法,也是近年来的研究重点。目前已发现众多环境和宏基因组分析来源的塑料解聚微生物和酶,后续也利用理性和半理性设计改造以满足其在活性和热稳定性等方面需求。但目前降解塑料的微生物和酶种类少、

2021-10-19

基于芯片的胃癌细胞源外泌体分离与检测技术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近日,国际权威期刊《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IF:10.618)发表了上海交大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陈迪教授课题组和交大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王志刚教授课题组的合作论文“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胃癌细胞源外泌体分离与检测技术”(ExoSD chips for high-purity immunomagnetic separation

2021-09-08

Advanced Materials:发表体外诊断领域功能纳米材料研究综述论文

  多因子生物检测,即在复杂生物样本中同时检测一系列目标物,对于分析生物反应和过程、疾病诊断等方面都比单因子检测有着明显的优势,并对人类健康问题和生命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针对目前多因子检测领域还存在的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例如如何增加可分辨的信号数量用于待测物编码、如何提高整个体系的检测性能以满足所有待测物的检测灵敏度要求以及如何简化检

2021-08-04

Nano Letters:光DNA制造方面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王丽华带领团队在光控DNA微纳制造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Remote Photothermal Control of DNA Origami Assembly in Cellular Environments为题,发表在Nano Letters上。DNA折纸(DNA origami)结构是由一条数千

2021-07-16

Communications Biology:研究人员开发出基于液滴的链霉菌高通量筛选技术平台

  链霉菌是重要的工业微生物,可以生产蛋白、小分子药物等高附加值产品。工业生产中,常用随机诱变手段产生大量的链霉菌突变库,但缺乏与之相适配的高通量筛选手段用以获得目标突变株。已报道的基于流式细胞分选的方法只能对链霉菌的原生质体或孢子进行筛选,由于抗生素等次级代谢产物多产生于菌丝发酵的平台期,因而原生质体或孢子均无法代表链霉菌的真实发酵状态

2021-07-20

热泳生物传感研究取得进展

  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是指从细胞膜上脱落或者由细胞分泌的双层膜结构的囊泡状小体,直径从40nm到1000nm不等,能将mRNAs从供体细胞转移到受体细胞,并直接调节受体细胞的蛋白表达。细胞外囊泡中mRNA的分析为肿瘤的非侵袭性快速诊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细胞外囊泡的mRNA含量极低且检测

2021-07-01

热泳生物传感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孙佳姝课题组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教授江泽飞、张少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教授戴波等合作,在基于功能核酸的微流控热泳生物传感领域取得系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1, 12, 2536)和《纳米·今日》(Nano T

2021-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