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设计“变构+竞争”双重作用模式的高选择性RIPK1抑制剂
细胞程序性坏死(Necroptosis)是一种受控的细胞坏死方式,受体相互作用激酶1(RIPK1)在死亡受体介导的细胞程序性坏死通路中发挥关键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开发靶向RIPK1的高活性、高选择性抑制剂能够为炎症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肿瘤、脓毒血症等的治疗提供新途径。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周兵、唐炜、许叶春研究团队,以
研究人员设计光动力催化剂可提高产生化合物反应产率
通过模仿光合作用,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新型光催化剂,可吸收光并用来驱动各种化学反应。这种被称为生物混合光催化剂的新型催化剂含有一种捕光蛋白,可吸收光并将能量转移到含金属的催化剂上。该催化剂可用于合成药物或将废物转化为生物燃料等有用化合物的反应。通过用光代替有害条件和试剂,光催化可使制药、农用化学品和燃料合成更加高效、环保。
Cell:科学家成功设计出一种新型的毒蕈碱M1受体激动剂 有望潜在治疗阿尔兹海默病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Cell上题为“From structure to clinic: Design of a muscarinic M1 receptor agonist with potential to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格拉斯哥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取得了从实验室到床边的突破
新酶设计方法研究获进展
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具有反应条件温和、绿色环保等优点,但存在催化底物类型有限、立体/区域选择性不高等缺点。对天然酶进行设计改造,提升其工业应用属性,具有重要的基础研究意义及应用价值。近年来,定向进化(directed evolution)已被证明是有效的酶改造手段。而定向进化技术背后的科学规律仍有待进一步探索。酶具有一定程度的可进化能力
提升卒中急救意识,“分秒Bi争,全家行”跨界设计发布会在沪举行
脑卒中,俗称“脑中风”,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等特点,是危害我国国民健康的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在中国,每5位死亡者中至少有1人死于卒中。2018年,中国卒中死亡率为149.49/10万,占我国居民总死亡率的22.33%。因此,降低卒中的发生率对于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具有不可小觑的意义。
Immunity:对机体免疫B细胞的深入研究或有望改善人类疫苗的设计
来自瑞典卡罗琳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描述了制造抗体的免疫细胞—B淋巴细胞如何在不同的细胞命运下选择,来平衡急性免疫反应的规模和和保护机体抵御未来的威胁,相关研究结果或有助于优化疫苗从而抵御病毒和其它病原体的侵袭。
自然子刊报道研究设计操作感知一体化的软体神经假肢手
近期,《自然·生物医学工程》(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机器人研究所朱向阳、谷国迎教授和麻省理工学院赵选贺教授的合作论文“操作感知一体化的软体神经假肢手”(A soft neuroprosthetic hand providing simultaneous myoelectric co
科学家设计工程化T细胞对抗胰腺癌
近日,发表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自然生物医学工程)》上的一项新研究中,来自德国慕尼黑大学领导的一支大型国际研究团队对T细胞进行了基因工程化以作为对抗胰腺癌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显示出抗肿瘤活性,并提高了动物的存活率。胰腺癌是一种最致命的癌症,素有癌症之王的称号。在确诊5年后,患者的存
高效光致电子转移光敏蛋白质的理性设计方面获进展
CCS Chemistry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江云课题组、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夏安东课题组和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于龙江课题组题为Ultrafast 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 in a photosensitizer protein的研究文章。研究设计报告了可以基因编码的27 kDa
Nature子刊:合理设计菌群可以治疗慢性结肠炎和恢复肠道稳态
环境因素、粘膜通透性和免疫调节缺陷导致对介导多种炎症条件的肠道细菌亚群的过度免疫。活的生物治疗产品Gut-103和Gut-108经过合理设计,旨在补充IBD患者的非生物菌群中缺失或未被充分代表的功能,它们针对的是上游靶点,而不是针对单个细胞因子来阻断下游的炎症反应。Gut-103由17个菌株组成,在IBD炎症环境中协同提供保护和持续植入,预防和治疗慢性免疫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