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科学》:菌力量大!科学家找到高多样性菌群抵抗病原体入侵机制,靠多种优势菌和病原菌抢营养

肠道微生物可算是我们人体内第一“万事通”,不管什么生理病理问题,它好像都能掺一脚。不过可别因为这些旁门左道忽略了菌菌们的本职工作,比如抵抗外敌入侵。

2023-12-16

继首次猪器官人体移植后,纽约大学完成世界首例全眼移植手术

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表示,手术团队还使用了骨髓来源的成体干细胞来促进视神经再生和修复。

2023-11-15

Nature子刊:使用光遗传学,调控类器官中的基因表达

源于干细胞的类器官已成为研究人类发育和疾病建模的越来越重要的工具。但一直缺少来控制和研究类器官中基因表达的时空模式的方法。

2023-11-06

院士坐镇,顶级学者云集,MPS 2023暨第六届类器官器官芯片学术会议与产业投资论坛11月11日盛大开幕

院士坐镇,顶级学者云集,MPS 2023暨第六届类器官与器官芯片学术会议与产业投资论坛11月11日盛大开幕!

2023-11-07

Science:首次破解控制哺乳动物器官的性别特异性发育的基因表达程序

哺乳动物经常会出现性别特异性特征。这些特征源于相应遗传程序的激活,而迄今为止,科学界对这些程序的描述基本上是空白。

2023-11-07

研究发现中介遗传和心理调节疼痛敏感性的模态共变脑模式

疼痛是不愉快的主观体验,但对疼痛感知的敏感性存在较大的个体间差异。探究疼痛敏感性个体差异的产生机制,对于阐释慢性疼痛的易感性并进行个性化疼痛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提示,疼痛敏感性的个体差异可能受到

2023-11-16

中山大学许丽霞/于君/李晓星团队构建胆道癌患者来源的类器官,并进行药物筛选和临床应用

该研究成功建立了一个胆道癌患者来源的类器官(BTC PDO)文库,并证实了其可作为个性化化疗药物筛选的有效工具。该研究还鉴定了不同化疗药物反应的BTC PDO的基因表达特征

2023-11-13

JCI:识别出诱发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背后的分子罪魁祸首

来自芝加哥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机体免疫系统调节小鼠机体器官排斥背后的分子机制,这一研究发现或有助于改善人类器官移植的耐受性。

2023-10-27

于颖彦教授担任WHO的BCNet类器官工作组组长

日前,受国际胃癌协会欧洲分会(EGCC)以及世界卫生组织(WHO)癌症研究机构(IARC)邀请,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组织生物样本库分会类器官工作组组长于颖彦教授出席了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欧洲胃癌大会,报

2023-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