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mRNA新冠疫苗可诱导持久的免疫反应
新冠疫苗的保护效力究竟能持续多久一直是科学界关注重点。日前在线发表于英国《自然》杂志网站的一项研究显示,在接种第一剂近4个月后,mRNA(信使核糖核酸)新冠疫苗诱导的免疫反应仍然活跃。在感染病毒或接种疫苗后,人体淋巴结内会产生一种名为“生发中心”的特殊结构,它被称为“B细胞训练营”,可以使B细胞分化为能够识别病毒的记忆B细胞。因此,“生发中心”是免疫反应的关
细胞微环境可以影响炎症细胞的基因表达、调节免疫反应
人体通过先天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应对发育及稳态调解过程中遇到的多种刺激,其转录可塑性是它实现复杂功能的基础。这种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不仅由遗传谱系决定,还取决于启动子、增强子等转录因子的表达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巨噬细胞的许多功能是通过Ⅰ型干扰素(IFNⅠ)刺激细胞毒性细胞而实现的。因此,预防其产生的组织损伤也成为了炎症过程中的一个重要
科学家发现调控肠道先天免疫反应的新机制
γ-氨基丁酸能(GABAergic)神经传递在中枢神经系统生理和细胞免疫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它能维持神经网络兴奋和抑制之间的平衡。这种平衡的打破不仅与精神分裂症、自闭症、癫痫等神经精神疾病有关,还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近日,湖南大学涂海军教授团队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
Gastroenterology:科学家或能成功预测结直肠癌是否会对免疫疗法产生反应!
2021年6月30日 讯 /生物谷BIOON/ --结直肠癌对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的反应不一,而这或许部分归咎于高肿瘤突变负担(TMB)。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Gastroenterology上题为“Immunogenomics of colorectal cancer response to checkpoint blockade: analysis of
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外泌体研究进展
近几十年来,细胞外小泡(EVs)作为细胞间通讯的主要媒介,参与了多种重要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它们几乎由所有类型的细胞分泌,并携带生物活性物质,如蛋白质、脂质和核酸,这些物质可以从宿主细胞传递给受体细胞,从而引发受体细胞的表型和功能变化。新近研究表明,EVS在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TIME)中起重要作用。来源于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的EV介导近端
Nat Commun:免疫刺激性激动剂CD40抗体疗法或能诱导胶质瘤中三级淋巴结构的形成但却会损伤对检查点阻断剂的反应
2021年7月7日 讯 /生物谷BIOON/ --胶质瘤(Gliomas)是以免疫抑制微环境为特征的脑部肿瘤,免疫刺激性激动剂CD40抗体(αCD40)目前正在应用于实体瘤的临床开发中,但研究人员尚未对胶质瘤进行相关评估。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题为“Agonistic CD40 therapy induces t
科学家发现一种环状RNA可以预防心脏移植过程中的同种异体免疫排斥反应
虽然心脏移植被用作治疗心力衰竭的标准疗法,但移植排斥反应仍然是一个挑战。最近的研究表明,环状RNA(CircRNA)是一种新型的细胞发育基因调控因子。在本研究中作者利用环状RNA FSCN1(CircFSCN1)沉默产生的致耐受树突状细胞(Tol-DC)治疗心脏移植可以预防同种异体免疫排斥反应,延长心脏移植物存活时间。本研究返现基因敲除CircFSCN1可诱
Nat Rev Immunol:疫苗效力或是一种机体的“肠道反应” 肠道菌群或是影响机体对疫苗免疫反应的关键因素
2021年5月31日 讯 /生物谷BIOON/ --机体对疫苗接种的免疫反应在不同个体和不同人群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上题为“Modulation of immune responses to vaccination by the microbiota: implications and
Science:揭示四种令人担忧的新冠病毒变体逃避免疫反应机制
2021年5月28日讯/生物谷BIOON/---导致COVID-19的冠状病毒SARS-CoV-2正在全球肆虐。这种病毒的变体携带的突变能够让它逃避天然产生的或通过疫苗接种产生的一些免疫反应。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德国和荷兰的研究人员揭示了这些逃逸突变如何发挥作用的关键细节。他们利用结构生物学技术高分辨率地描绘了重要的中和抗体类别如何与SARS-CoV
Nature Communications:研究揭示固有免疫受体AIM2识别有机污染物,触发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的新机制
全氟烷基化合物 (Perfluoroalkyl substances, PFAS) 具有良好的疏水疏油性和化学稳定性,被广泛应用于清洁剂、耐水涂料和食品包装等工业和民用领域。然而,PFAS在环境中难以被降解,导致其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介质(如水土和空气)和动植物体内。人体可通过摄取饮用水和食物、吸入空气和粉尘等多种途径接触PFAS。已有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