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研究揭示塑料增塑剂对土壤生态功能的影响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虫害防控与生物安全团队揭示了农业面源污染物邻苯二甲酸酯(Phthalic Acid Esters, PAEs)类增塑剂残留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其生态功能影响机理。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生态毒理学与环境安全(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上。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以PAE
奥密克戎在塑料表面可存活193.5小时
来自日本京都府立医科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新冠病毒的变异毒株比大流行早期的原始毒株在塑料和皮肤表面存活的时间要长得多。在对塑料表面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室测试后,研究人员发现,新冠病毒原始毒株和阿尔法、贝塔、伽玛和德尔塔变异毒株的存活时间分别为56小时、191.3小时、156.6小时、59.3小时和114小时。然而,对于奥密克戎而言,它可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微塑料暴露诱发水生态紊乱研究取得进展
微塑料为直径1μm至5mm的塑料颗粒,广泛存在于各种水体(如海水、近岸水域和内陆淡水)、土壤、沉积物、水生生物和食物中,可经由饮用水和/或食物链进入人体。研究表明,微塑料可在养殖水中蓄积,并对水生生物产生毒性效应。此外,微塑料可为水环境中的微生物提供生态位,然而,微塑料对其周围水体微生态平衡及其功能的影响,尤其对养殖水生态的影响尚不明确。基于此,中国科学院城
JHM:纳米塑料或会抑制促进免疫T细胞激活的关键信号通路
2021年11月24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年来,纳米塑料构成了一种新型的环境污染物,塑料颗粒很容易就会通过饮食或呼吸进入到机体中,并影响有机体的生理学功能。通常情况下,纳米塑料能被生物体摄取并穿透生物屏障,从而影响机体的多种生理学功能,然而,很少有研究会关注纳米塑料对哺乳动物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影响。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Journal of
微流控高通量筛选塑料解聚酶研究中获进展
塑料污染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塑料污染不仅会破坏生物多样性、加剧气候变化,更危及人类和地球的健康。微生物降解塑料是理想、环保的方法,也是近年来的研究重点。目前已发现众多环境和宏基因组分析来源的塑料解聚微生物和酶,后续也利用理性和半理性设计改造以满足其在活性和热稳定性等方面需求。但目前降解塑料的微生物和酶种类少、
新生儿“胎粪”和1岁婴儿粪便中都检测出大量微塑料
微塑料这一概念早在2004年由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Richard Thompson在《Science》上发表文章时提出。随后,由于其在海洋环境中的广泛存在以及对生物产生的各种确定的以及不确定的危害,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自那以后,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本应无人涉足的南极洲冰原、地球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也被我们人类丢弃的料所污染。微塑料已广泛存在于环境中,而且早已
Curr Res Toxicol:油漆和塑料中常用的光引发剂会促进乳腺肿瘤生长
研究人员研究了暴露于1-HCHPK、MBB和MTMP是如何影响移植到小鼠体内的乳腺癌肿瘤的生长。他们发现,在这种暴露的13周内,所有这三种化合物都引起了乳腺肿瘤的更快生长。
Green Chemistry:科学家利用废塑料制造出香草香料
近日,发表在《Green Chemistry》上的一项研究中,来自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基因工程改造的细菌将塑料瓶转化为香草香料。这是首次实现用废塑料制造出有价值的化学制品。将塑料瓶升级改造为更有利用价值的材料可以使回收过程更具吸引力和有效性。目前,塑料在一次使用后就失去了95%的价值,更好地收集和利用这些废物是解决全球塑料污染问题的关键。
我国科学家发现能有效降解塑料垃圾的海洋微生物菌群和酶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了解到,该所科研团队成功获得一个能有效降解塑料垃圾的菌群,并从这个菌群筛查出能明显降解聚乙烯塑料的多个酶,这一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危险材料》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孙超岷带领的科研团队,自2016年开始从青岛近海采集了上千份塑料垃圾样本。经过大量筛选,科研人员发现了一个在塑料表面具有很明显定殖和
大麦响应塑料微粒的生理机制研究方面获进展
近年来,随着塑料制品的大量生产与广泛应用,塑料污染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环境问题。微塑料是指粒径小于5mm的塑料颗粒,来源主要是降解后的塑料碎片、合成纤维等。最新研究发现,塑料微粒在农田等陆地生态系统中已广泛存在。但是微塑料对作物生理响应过程及激素调控网络的影响仍未可知。为此,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人员联合东北师范大学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