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细胞外囊泡调节巨噬细胞介导的损伤和修复反应
巨噬细胞通常分为经典活化(M1)和交替活化(M2)两种,分别表现为促炎和抗炎两种表型,这两种亚型之间的平衡在调节组织炎症、损伤和修复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组织细胞与巨噬细胞相互作用通过小细胞外囊泡的释放(EVs)过程中发布的EV强调组织细胞能促进邻巨噬细胞的激活和极化可以反过来释放EVs和因素,可以促进细胞和组织炎症和压力伤害,反之亦然。这篇
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研究发现植物病毒通过劫持介体昆虫囊泡运输系统实现高效传播新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病毒病害流行与控制创新团队发现植物病毒在介体昆虫内通过劫持囊泡并促进其形成一个大囊泡而将病毒释放到细胞外的高效传毒机制。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分子植物病理学(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上。据介绍,约70%的植物病毒需要依靠介体昆虫进行传播,病毒随着昆虫取食植物汁液而被
:含MIAT的血清细胞外小泡诱导心房纤维化、炎症和氧化应激促进心房重构和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AF)是一种损害心脏功能的室上性心律失常,是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来源。血清来源的细胞外小泡(EVS)已被鉴定为携带潜在的诊断和治疗房颤的生物标志物或靶点。
智能肿瘤基质评估和疗效预测研究获进展
肿瘤基质微环境在疾病进程中起重要作用,其组成的评估精度可影响治疗反应和结果。然而,病变组织的获取困难以及肿瘤随时间发生的演变导致无创的肿瘤基质评估成为难题。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微创中心助理研究员梁晓坤、研究员谢耀钦等与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中山大学第七附属医院的科研人员合作,在基于人工智能的肿瘤基质
eLife:研究发现定位于突触小泡的新型转运体
在神经系统中,化学突触传递依赖于突触小泡中储存的特定神经递质及其在神经细胞活动时的释放。突触小泡定位的神经递质转运体介导了小分子神经递质在突触小泡上的摄取和富集[1],进而决定了神经元输出的信号类型:如兴奋性的谷氨酸能信号、抑制性的GABA能信号等。因此,了解这类转运体对理解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发生都具有重要意义。多年以来只有少数
J Extracell Vesicles:细胞外囊泡介导的内皮细胞凋亡和EV相关蛋白与COVID-19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由新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引起的2019年新冠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2019年)已导致一场全球大流行,感染和死亡人数不断上升。更好地了解其发病机制将极大地改善患者的预后和治疗。在这里,作者比较了84例不同疾病严重程度的SARS-CoV-2住院患者循环中大小细胞外小泡(EV)的炎症和心血管疾病相关蛋白含
FASEB J:特殊αCT1分子或能通过改变疤痕形成细胞的行为来修复皮肤中的胶原蛋白基质
2021年7月27日 讯 /生物谷BIOON/ --根据多中心的对照II期临床试验结果,与对照疤痕相比,利用一种名为αCT1的分子来治疗手术疤痕或能展现出长期的外观改善,这一研究结果或能帮助外科医生来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The FASEB Journal上题为“The connexin 43 carboxyl terminal mim
Nature子刊:口服牛乳来源的细胞外囊泡可诱导原发肿瘤衰老,但加速肿瘤转移
关于饮食中的细胞外小泡(EV)可以被消耗生物体的肠道吸收,并在各种器官中被生物利用,进而产生表型变化的观点是有很大争议的。在这里,作者从原料和商业牛乳中分离出EV,并通过电子显微镜、纳米颗粒跟踪分析、Western blotting、定量蛋白质组学和小RNA测序分析对其进行表征。口服牛乳来源的EV在小鼠体内能在严酷的肠道降解条件下存活下来,随后在多个器官中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