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B:李琪等土壤微食物网对臭氧浓度升高响应研究获进展
近日,国际土壤学著名杂志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在线刊登了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Soil microbial food web responses to free-air ozone enrichment can depend on the ozone-tolerance of wheat cultivars,”,文章中...
GLOBAL CHANGE BIOL:森林土壤主要温室气体通量调控机制研究获新进展
目前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出调控森林土壤主要温室气体(CO2,CH4, N2O)通量的因素很多,如外部环境因子(温度、降水、氮沉降等),土壤特性(物理、化学、生物等)等,但如何量化这些因素的调控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成为这些气体通量模型发展的瓶颈。
SBB:生物土壤结皮生态学研究获进展
维管植物和生物土壤结皮的镶嵌式分布是中亚荒漠区地表覆盖的主要形式。在这一地区,生物土壤结皮占据了地表40%以上的面积,由于生物土壤结皮的潜在光合能力与维管植物相当,据此推测,结皮发育土壤在干旱区碳循环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相关的研究多集中于室内条件下生物土壤结皮的光合生理测定方面。
深层土壤锁定温室气体能力被低估
科技日报讯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澳大利亚默多克大学和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的一项新研究发现,深层土壤存储的碳比以前报告中认为的高出5倍以上。该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植物和土壤》杂志上。 耕作、泥炭排水和毁林行为会导致土壤暴露于空气中,从而使温室气体释放出来。而土壤通过储存碳锁定温室气体,在对抗全球变暖中可起到重要作用。 当前主要基于测量的30厘米深来估计土壤有机碳的含量。
Science:植物根系与土壤细菌有“地下交易”
自然界中存在许多共生关系,研究人员发现植物根系与土壤中一些细菌之间的共生尤其让人叫绝,它们会通过“地下市场”公平交易所需的营养物质,如果某一方遇到“奸商”还会另寻合作伙伴。 通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形成碳水化合物,再将其输送到根部,由根系提供给土壤中的细菌。作为交换,细菌则提供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磷元素。 有趣的是,由于植物的地下根系发达,周围的细菌也多,会形成一个公平的“交易市场”。
土壤养分管理国家工程实验室获发改委授牌
11月16日,土壤养分管理国家工程实验室在深圳高交会“国家创新能力建设授牌仪式”上获得发改委正式授牌,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党委书记林先贵、所长助理王慎强代表主要建设单位出席了授牌仪式并接受牌扁。授牌仪式的举行标志着该实验室进入全面加速建设阶段。
Appl Envir Micro:土壤中不可培养的细菌或是巨大的新药发源地
天然的化合物曾经一度是FDA批准新药的主要来源,而且细菌是这些治疗性化合物最大的单一来源。许多细菌衍生的抗生素和抗癌制剂都是通过培养环境中的细菌所得到的,但是环境中大部分的细菌都不能在实验室中进行培养,这就建议我们应该加大对于这些环境中细菌的研究力度,并且发现其潜在未知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