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报520种食品质量抽查结果:24种不符规定
中国国家质检总局28日通报了淀粉及淀粉制品、固体饮料、果蔬汁饮料、碳酸饮料和植物蛋白饮料等5类食品质量的国家监督抽查结果。在被抽查的520种食品中,共有24种不符合标准的规定。 在淀粉及淀粉制品中,共抽查了15个省份144家企业生产的150种产品,包括生粉、粉丝、粉条3个品种。抽查发现有8种产品不符合标准的规定,涉及到二氧化硫、酸度、霉菌、大肠菌群、霉菌和酵母菌数项目。
寻找改变粮食作物性状的基因提高产量品质
11月7日消息,科技创新是推进经济社会进步的原动力。贯彻落实好省九次党代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培育核心竞争力。 在常人看来,科技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知道它们重要,但不知道到底有多重要”,这是大家的共同感觉。
内蒙古建立健全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验检测体系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获悉,“十二五”期间,内蒙古将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争用5年时间基本建立自治区、盟市、旗县(市、区)、苏木乡镇四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验检测体系。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相关要求,内蒙古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对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负总责,统一领导和协调本地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葡萄酒渣喂奶牛 可提高牛奶品质降低碳排放
英国《每日邮报》官网报道,近日,澳大利亚科学家研究发现,用葡萄的根茎皮以及葡萄酒酒渣喂食奶牛不但可以提高牛奶质量,而且还可以极大的减少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量。 近年来麦当劳等公司都投入大量的资金试图减少奶牛的甲烷排放量。研究人员给奶牛喂食葡萄渣后,甲烷排放量降低了20%,挤奶量增加5%,同时牛奶内的健康脂肪酸含量比普通奶牛高出6倍,这种健康脂肪酸可帮助人们保护心脏,对抗癌症、糖尿病和关节炎等疾病。
质检总局:通报11类食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
国家质检总局连续通报了11类食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涉及小麦粉、豆制品、食用盐、乳制品、酒类、食用植物油和肉制品等。 其中,白酒产品本次共抽查了200种产品,抽查发现今年7月13日生产的五谷村白酒(50%vol 500mL)、5月15日生产的谭家村苞谷酒(45%vol 1600ml)、6月18日生产的寨子坊酒(38%vol 1750ml)等10种产品不符合标准的规定...
质检总局将建立食品质量失信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布
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5日表示,将重点推进食品、建材等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建立质量失信“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布,加大质量失信惩戒力度。 支树平说,2011年,质检总局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建立企业质量信用信息档案和产品质量信用信息平台,完善进出口食品企业“黑名单”制度,全年清查出口种植养殖备案场4470家,55家严重违规出口企业被列入“黑名单”。
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第一个稻米品质关键基因Chalk5
记者从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悉,由中科院院士张启发领衔的水稻国家研究团队成功克隆了第一个稻米垩白率的主效基因Chalk5。
Nat Methods:一种可大量生产高品质DNA分子的技术
2013年6月4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来自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的研究者通过研究开发出了制造短的单链DNA分子的方法,这就解决了当前许多跟DNA分子生产相关的问题,研究成果刊登于国际著名杂志Nature Methods上,这项研究为DNA纳米技术以及含有DNA片段的药物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希望。
SFDA发布2012年第2期国家药品质量公告
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2012年第2期国家药品质量公告(总第90期),公布了对排石颗粒等20个国家基本药物品种,以及琥珀酰明胶注射液等13个其他制剂品种的质量抽验结果。本次抽验的33个品种3536批次产品中,14批次产品不符合标准规定。
“作物特殊营养品质的评价、形成机理与分子改良”项目启动
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承担、黄继荣研究员担任首席科学家的“973”计划“作物特殊营养品质的评价、形成机理与分子改良”项目启动会于4月19日至21日在上海召开。 项目组专家、973计划”项目咨询专家,科技部基础司重大项目处和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处相关负责人,以及项目组主要学术骨干等50多人出席了会议。 启动会由陈晓亚院士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