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科研人员揭示地膜残留短期微生物响应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虫害与生物安全创新团队开展了地膜残留短期影响与生物降解研究,揭示了棉田地膜微塑料残留在短期内对土壤微生物及其代谢功能的影响规律,挖掘出一些具有潜在地膜微塑料降解功能的细菌,为陆地土壤中微塑料残留的安全性评估和农业面源污染降解治理提供了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危险材料杂志(Journal of Hazardous Mat

2021-10-31

Nat Commun:口腔免疫功能障碍与HIV感染过程中FOXP3+PD-1+Amphiregulin+ T细胞的扩增有关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Pandiyan团队发现正在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防止HIV在体内扩散的药物)的HIV感染者的口腔功能障碍部分是由于免疫系统中通常会抑制炎症的调节性T细胞(Treg)出现功能失调。因此,Treg细胞没有减少炎症,并通过持续的功能障碍导致这些感染者变得更容易患上其他疾病(如牙周病)以及遭受可能的病毒和真菌感染。

2021-11-07

CANCER CELL:吸烟可导致的miR-30a/BiP轴失调从而加速口腔癌进展

近期有一研究团队开展了口腔癌患者基因表达的相关研究,该研究旨在探讨内质网应激反应蛋白BiP在CSC诱导的口腔鳞癌(OSCC)恶性肿瘤中的作用。

2021-11-01

PNAS:没有证据表明口腔细菌在健康成人的远端肠道中定植

口腔和结肠中的微生物群落通过唾液在解剖学上相连。然而,口腔微生物到达远端肠道并成功定植的程度一直存在争议。

2021-10-25

土壤微生物化学计量学研究取得进展

  相对于大型动植物和水生微生物,陆生微生物的化学计量学研究相对较少,而在种水平的化学计量学研究更少,原因在于生物量的难于获得。陆生微生物化学计量学特征是否具有典型的地理变异?驱动这些变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哪些?陆生微生物化学计量学特征是否遵循高等植物的“限制性元素稳定学说”?这些科学问题引起了微生物生态学家的关注。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系统

2021-10-30

CEBP:阐明肠道微生物组与侵袭性前列腺癌发生之间的神秘关联

来自克利夫兰诊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首次发现,肠道中与饮食相关的分子或与侵袭性前列腺癌(aggressive prostate cancer)之间存在密切关联,这就表明,膳食干预措施或能有助于帮助降低个体患这类癌症的风险。

2021-10-31

Gastroenterology:揭示机体免疫缺陷影响肠道微生物组组成和功能的分子机制

来自丹麦技术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进行了一项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研究来分析免疫缺陷的选择性IgA缺陷患者机体的肠道微生物(肠道微生物组)组成。结果发现,IgA缺陷患者机体中大肠杆菌的发生率要高很多,而且还存在多种肠道因子与炎性和致病性过程有关。

2021-10-27

南极红雪与绿雪微生物多样性与群落形成机制研究获进展

  全球变暖导致雪藻在南北极快速扩张,显着降低冰雪反照率,进一步加速冰雪消融。雪藻种类不同,可使雪的颜色呈现红色或绿色,称为红雪或绿雪。研究发现,红、绿雪中的藻类分别为产生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的自养型绿藻微生物,绿雪较常见于企鹅等动物的栖息地附近,红雪常见于远离动物栖息地的海岸带。对于不同颜色雪藻微生物群落的形成机制及其与异养微生物(细菌和

2021-10-29

以肠道微生物群为导向的代谢疾病治疗:临床转化的挑战和机遇

肠道微生物变化与代谢性疾病有因果关系,这引发了人们对设计基于肠道微生物群的治疗方法的巨大兴趣。

2021-10-28

中科院微生物所王军课题组建立靶向RNA的病原检测新方法mtNGS和mtTGS

   病原感染仍然是威胁全世界人类健康的巨大问题,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沉重负担。临床上传统的病原鉴定主要以培养和生化检测为基础,但随着下一代测序技术的不断进步,宏基因组测序(mNGS)极大的提高了病原检测的效率,并有助于识别难以培养的病原微生物;此外,通过测序识别抗生素抗性微生物也为改善治疗方案提供了依据。然而,mNGS在临床

2021-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