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大联合华理团队开发光敏性抗衰老药物,在单细胞分辨水平上实现衰老细胞清除
近期,西北大学郭媛教授团队与华东理工大学李剑教授团队合作,通过对多项技术的整合,开发了一种理想的、具有光敏性质的衰老前体药物 KSL0608-Se,其能够以单细胞分辨水平精准地实现对 SnCs 的清除
南方科技大学刘吉团队开发柔性可拉伸发光装置3D打印策略,可与软体机器人集成
该研究报道了一种制造柔性、可拉伸发光装置的3D打印策略,该装置可与软体机器人集成。研究团队用一个能根据背景改变颜色的软体机器人进行了演示,该策略或能用于开发下一代智能显示器、可穿戴电子器件和人造伪装。
乐准智芯完成A轮融资,率先实现化学发光生物芯片“一卡多检”
近日,乐准智芯宣布完成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三泽创投领投,一村资本及老股东跟投,资金将用于建设自动化芯片生产线,研发“一卡多检”生物芯片及检测仪器,开拓市场。
囊萤映“像”丨Evident单细胞生物发光解决方案发布
生物发光(Bioluminescence),作为一种自然界常见的发光现象,早在晋朝就已被用于借光夜读,留下了囊萤映雪的千古佳话。
基于三重态湮灭机制上转换发光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在生物体这个巨大的“超分子组装体”中,信息交互都是多通道的,不仅通过手性信息通道,也会通过离子、电子、光等能量通道。这些多通道信息的集成和协同的表达对生命体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理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人工自组装体系中,将多种信息通道集成在一起研究也可能产生一些新的功能。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段鹏飞课题组一直围绕着超分
麻省理工学院研发新一代纳米仿生发光植物
近期《科学进展》杂志刊发麻省理工学院(MIT)研究人员论文,介绍了新一代纳米仿生发光植物的相关情况。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师们将特制纳米颗粒嵌入植物叶子里,使其成为可用LED充电的发光植物。在充电10秒后,植物会发出数分钟的亮光,且可反复充电。这些纳米颗粒含有萤火虫中的萤光素酶,将功能性纳米颗粒插入活体植物以产生新功能属于“植物纳米仿生学
基于聚集诱导发光碳点凝胶的仿章鱼协同变形变色运动机器人研究中获进展
自然界中,许多生物通过进化,不断增强自身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利用协同的形状变形、颜色变化和运动,拥有在不同环境中交流、伪装等能力。科学家尝试设计智能人工材料(特别是具有类生物组织性能的软湿聚合物凝胶)来复制多功能协同行为,这将有利于理解自然的多功能协同行为,并可整合和升级受生物启发的多功能机器人。然而,实现高等生物的三功能协同或多功能
中山眼科中心袁进团队研发光固化生物粘合水凝胶实现无缝线角膜移植
传统角膜移植手术中角膜植片通过显微缝线固定,但是术后存在缝线相关散光、新生血管、缝线感染和植片排斥等诸多潜在并发症,影响角膜移植手术远期疗效。无缝线固定技术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目前常用的组织粘合剂氰基丙烯酸酯和纤维蛋白胶,前者具有一定毒性、缺乏透明度和柔韧性以及快速聚合过程存在产热效应,而低粘附强度是纤维蛋白粘合剂不可避免的缺点。中山眼科中心为唯一单位,袁进教
研究发现一种新型发光真菌
发光生物是自然界的奇妙创造,动物、植物、真菌和细菌界均有一些发光的种类。海洋中发光水母早已为人们所熟知,水母发光蛋白原理已见科学报道。全球已知有97种生物发光真菌类群。发光真菌依靠荧光素酶而发光,当萤光素在有氧的情况下被萤光素酶催化而发生反应时,会从其子实体或菌丝发出光。在医学、农业与生态环境传感器等领域有广泛应用,生物发光真菌受到关注。真菌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