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免疫组学计划加速疫苗研发
日前,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人类疫苗项目宣布人类免疫组学计划,这是一个联合项目,旨在彻底改变对人类免疫系统的理解,加速开发有效的疫苗、诊断和治疗方法。人类免疫组学计划(HII)将把哈佛大学的流行病学、因果推理、免疫学、计算和系统生物学方面的专家与人类疫苗项目(一个全球性的、非营利性的、以人类免疫学为基础的全球临床研究联盟)的资源和专业技术相结合。HII将开发
牛津疫苗学教授:对疫苗研制成功有信心,或在秋季前准备就绪
当前,全球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超过175万例。据《国会山报》11日报道,牛津大学疫苗学教授莎拉吉尔伯特(Sarah Gilbert)10日对《伦敦时报》表示,如果“一切顺利”,她的团队研发的新冠病毒疫苗可能在秋季前准备就绪。英国卫生大臣马特·汉考克(Matt Hancock)对天空新闻(Sky News)表示,吉尔伯特的这番言论传递出“希望”的
新冠疫苗研发!让全球见证中国速度:5条技术路线,3款疫苗进入临床,全球唯一进入II期临床!
2020年04月14日讯 /生物谷BIOON/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4月14日15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新冠肺炎(COVID-19)药物研发、疫苗研制等科研攻关进展情况。会上,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表示:疫情发生之初,科研攻关组就将疫苗的研发作为主攻方向之一,为了更大限度的提升疫苗研发的成功率,在梳理分析不同的技术基础和可能性之后,科研攻关组布局
科学家开发室温疫苗储存技术,破解疫苗输送储存难题
2020年3月13日讯 /生物谷BIOON /——目前正在进行的是找出一种有效的针对COVID-19病毒的疫苗的竞赛。一旦被发现,下一个挑战将是在世界各地生产和销售它。Maria Croyle的研究组开发了一种新方法,将活病毒和其他生物药物稳定在一种快速溶解的薄膜中,这种薄膜不需要冷藏,可以口服。由于制作这种薄膜的原料不贵,而且制作过程相对简单,因此可以使疫苗
新冠疫苗研发赛道竞速!巨头药企入局 mRNA技术大热
当前海外新冠疫情形势严峻,累计确诊病例已超过中国。新冠肺炎在全球范围内蔓延,疫苗作为控制和预防病毒的有效手段之一,研发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多家药企入局,mRNA技术备受瞩目据美联社报道,一项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临床试验已于3月16日开始,第一位参与试验的志愿者在当天接受试验性疫苗。知情人士称,实验者将接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Moderna公司联
超20家企业开启新冠病毒疫苗研发征程!新型疫苗和技术成焦点
自18世纪末首次诞生以来,疫苗就成为了人们健康的“护身符”,它的出现使无数人摆脱了疾病的侵犯。考虑到新药研发的周期较长,且存在种种不确定因素,用疫苗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导致的疾病,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想法。从传统技术来看,许多疫苗使用的是减活或者灭活的病原体。这种策略在许多疾病的预防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不适用于所有的疾病。譬如对于急性爆
又一巨头加入新冠病毒疫苗研发行列!赛诺菲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平台加速开发新型冠状病毒疫苗!
2020年02月20日讯 /生物谷BIOON/ --赛诺菲(Sanofi)全球疫苗事业部赛诺菲巴斯德(Sanofi Pasteur)近日宣布,将利用先前开发SARS疫苗的经验,与美国生物医学高级研究与开发局(BARDA)合作, 利用先进的基因重组技术平台加速开发新冠病毒(COVID-19)疫苗。值得一提的是,赛诺菲是继强生之后在近日投身新冠病毒疫苗研发的又一
《科学》:科学家揭示新冠病毒S蛋白高清结构,有望助力疫苗和诊疗技术开发
昨日,顶尖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了一篇关于新冠病毒的最新研究论文。来自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UT Austin)的一支团队利用冷冻电镜技术,揭示了新冠病毒表面S蛋白三聚体的高清结构。这一信息对于我们了解新冠病毒如何识别和进入细胞,以及如何对其设计有效的疗法或疫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S蛋白——新冠病毒的攻城锤如果把人类的细胞比作是一座防御坚固
Nat Biotechnol:利用反向遗传学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捕获不可培养的细菌
2020年2月8日讯/生物谷BIOON/---细菌和古生菌构成了生命世界的绝大部分,但是它们中的绝大部分物种,包括与人类有密切关联的物种,从未被分离或培养过。对来自自然微生物种群的DNA进行测序已可以鉴定以前未知的分类群(taxa),在某些情况下还提供了有关这些有机体的详细基因组信息。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微生物学家Karsten Zengler说,但是拥
研究提出从离子学到量子离子学的生物信息转化技术
传统的神经记录技术是基于从离子学到电子学的生物信息转换,虽被广泛研究,但其在神经科学和脑科学领域进展很小。2018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江雷将生物孔道中离子和分子以单链的量子方式快速传输定义为“量子限域超流体”(Sci. China. Mater., 2018, 61, 1027)。随后,他们提出离子和分子的量子限域超